春节有哪些习俗

人气:119 ℃/2023-02-11 04:19:30

一到过新年到处都是喜庆的样子,那在过年的时候有哪些习俗呢?本期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扫尘、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其寓意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也有部分地区将通宵守夜(熬年夜)称为守岁,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3、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4、年夜饭

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间走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的一种方式,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春节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小伙伴们,都了解了吗?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春节期间的10大民间习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此期间,民间有很多民俗信仰和活动,这些俗信都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出门在外的人,就像一片随风飘摇地树叶,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有钱没钱,无论买没买房,那都不是那个心中念念不忘的家。只有那片从小长大的故土,那个拥有亲族长辈、乡里乡亲的家,才是真正的老家。

过年回家,不但是为了亲人团圆,更表示了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爱戴之情。

二、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民间习俗有句话流传很广:“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虽然这句话是以讹传讹,并没什么道理和意义,但已经深深地扎入民间的信仰里。尤其是有舅舅的人,如果正月理发,就等于给舅舅上眼药,让人家过年不舒服。所以一般人都是抢在腊月里,先把头发理了。

另外,对于个人来讲,剃头过年,也是表示要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洗福禄

以前在农村,家里没有浴室,外面也没有澡堂子,洗澡很不方便,往往一年内都洗不上一次。所以到了过年,就一定要洗一次,并且说这样可以洗出福禄来。

四、赶乱岁

在过去的民间,婚嫁选择日期是非常严格的,还要看男女方的生辰八字,找人看日子。但在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可以随便嫁娶,不用看日子了,这叫赶乱岁,也叫乱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二十三祭灶以后,诸神都回天宫了,也就没有什么禁忌了。

五、福字倒贴

过年不但要贴对联了,还要贴福字,期望新年能给一家人带来幸福吉祥。民间认为这个福字要倒着贴,以此来表示“福到了”。

六、灯长明

在除夕这一天,无论是有人住还是没有人住的房间,都要点灯,并且彻夜长明,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民间的这种习俗,意思是长明灯可以四处透着光亮,让鬼魅无处可藏,这样家人就能获得平安,家道才能昌盛。

七、守岁

除夕的晚上,在吃过年夜饭以后,家人团坐在一起,或嬉戏玩耍,或聊天说地,静待旧岁去、新年来,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民间将这个习俗叫做守岁,也叫熬年。

八、贴春联

春联的前身,是写有符咒的桃木木板。后来才把符咒改成春联,写有春联的桃符,在宋代开始流行,王安石《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纸制的春联,是在明清时期才兴盛起来的,因为纸制春联很容易制作,价格低廉,贴上也方便,所以贴春联的人家就越来越多了。

九、放爆竹

最早的爆竹,是真的竹子,爆竹,就是燃烧竹子,让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目的是驱赶妖魔鬼怪。爆竹发展到了现在,种类和花样越来越多,无论是城市和农村,每当到除夕夜子时的时候,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便响彻起来,接连不断,震耳欲聋。

十、岁暮祭祖

岁暮祭祖,这是民间信仰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春节期间,人们对祖先的供品,往往比家人的饭食还要丰盛,尤其是那些新近故去亲人的人家,更是每饭必供,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