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结婚风俗表现在礼品、车队、接亲、敬茶上,男女方都需要准备好礼品,新娘和新郎要坐在头车位置,而结婚流程则为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但是如今一般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程序也会简洁化。
1、礼品车队
安徽结婚风俗表现在礼品和车队上,女方一般需要准备床上用品,而且被子里面需要封入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结婚车队必须是双数,而且新娘和新郎要坐在头车位置。
2、接亲敬茶
安徽结婚风俗表现在接亲和敬茶上,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一般都会受到阻挠,需要塞红包才会开门,之后在结婚仪式上新娘和新郎会向双方父母敬茶,父母也会为新人红包祝福。
3、结婚流程
结婚流程安徽依次为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但是如今自由恋爱盛行,其中许多的环节以及被省略了,而且结婚仪式也逐渐简单或者西式化。
来看看古代安徽人是怎么结婚的,仪式感真的很重要
说媒迎亲闹洞房,明媒正娶成婚姻。
古语云,婚姻大事,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知在古代,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时的婚俗也十分繁琐,程序众多,可不像现在领个证、办个婚宴就行的。
那么,当时的安徽人都是怎么结婚的呢?
第一步是说媒。
古时男子二十加冠为成年,女子十五及笄可许婚姻。成婚一般遵循门当户对、男低娶女高嫁的原则。
由媒婆巧言说合,或是男方看中了哪家姑娘,请媒婆上门说媒。
女方若是同意,媒婆就能拿到她的生辰八字。男方拿到八字后,先会放在灶台三日,要是这几日都没摔破碗碟,就初步认为是吉。
接着会将男女双方的八字送去算命先生那里,须得不相冲相克才能正式求亲。
第二步是行聘。
俗语称下定、定亲。男女双方确定定亲后,男方会备下“鸳鸯礼书”,内录男方的生辰八字,还有一份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以及新笔和新墨,合在一起装了个匣,叫“批书匣”,也称“下定书”。
由男方亲属带着和媒婆一起去女方家。此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上衣料、礼金等。女方家长收到“下定书”,将女方生辰八字写在内页,再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
婚约凭证就是“鸳鸯礼书”。两家定亲后,逢年过节男方都需送礼去女方家。
第三步是请期。
订婚后,男方请媒婆去女方家提出结婚,获得应允后,男方会拣选日期,写在红柬上,并配上礼物等,让媒婆送去女方家,这就是“请期”。
第四步是搬行嫁。
在正式嫁娶当天或前一天,男方还需派人“搬行嫁”,就是将女方的嫁妆送去男方家。嫁妆主要是日常用品,金银首饰、吃穿用度等样样都有。
第五步是开面。
开面,又称拉面。是指迎亲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用丝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以免被讥笑是“毛脸”。开面意味着嫁人为妇,不再是姑娘了。
第六步是迎亲。
男方带着媒婆、喜娘、亲眷等,抬着花轿去女方家接新娘。花轿一般是四人抬,富贵人家则是八人抬。俗话说“八抬大轿,明媒正娶”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女方家后,男方要塞足“喜包”,才能进得去大门,接得到新娘。新娘上轿前要哭,哭得越厉害越好,这就是哭嫁。哭得狠代表日子要发。花轿到了男方家门口就停下了,新郎要将新娘背进家门。
第七步是拜堂。
新郎引着新娘到厅堂上,行拜堂礼。戏文里都唱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送入洞房。不过有些地方略有不同,比如黟县,是新娘先去洞房休息片刻,再出来行拜堂礼。
第八步是闹洞房。
婚宴过后,亲朋好友聚集在洞房里,用不同的方式逗新娘或捉弄一对新人,以此为乐,同时也缓解了新人的紧张、尴尬情绪。因为在古代,结婚当天新郎和新娘可能才第一次见面。
第九步是回门。
新婚第三日,新娘要回一趟娘家。这叫三朝回门。如果丈夫相陪,就叫双回门。女婿要正式拜见女方家的亲戚们,女方也要隆重地接待女婿。第一次回门,夫妻必须在黄昏前回家。
完成了这九步,才算一场完整的婚姻。所以说,仪式感真的很重要,直接影响到一段婚姻的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更多安徽文化、活动信息给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