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水果保鲜期延长和充足供应, 满足市民在营养需求,现就梨贮藏保鲜特性提出当前时期梨实用保鲜技术。
一、梨采后贮藏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问题1:梨贮藏过程中常发生“三黑”现象,即黑皮、黑心、黑点。
产生原因多为延迟采摘;未及时入库;CO2浓度过高;矿质元素营养失衡;衰老。
问题2: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果肉软化、衰老。
产生原因多为采收过晚;未及时入库,贮温过高,贮期过长;大果贮藏。
问题3: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失水皱皮。
产生原因多为贮藏环境湿度低 。
问题4: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CO2伤害。
产生原因多为贮藏环境CO2浓度过高。
问题5: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冻害。
产生原因多为贮藏温度低于冰点。
问题6: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腐烂 。
产生原因多为贮藏环境温度高;磕碰压刺伤较多。
二、不适宜贮藏的梨
个头过大的果实。
幼树的果实。
施肥比例不当尤其是氮肥用量过多的树的果实。
采前灌水过多或雨季采收的果实。
生长发育期雨水过多的果实。
过熟或未熟果。
采后长时间室温存放的果实。
三、梨贮藏保鲜要求与管理
梨入库前应完成空库的消毒、校温,设备检修等且入库前2~3周将库温降到适宜温度。
果实采后应尽快入贮,库满后应尽快将温度降至该品种适宜温度。
一般情况下,多数软肉梨及中早熟砂梨品种采后要在1~2d内入库,白梨系统及其它系统晚熟品种可采后3d内入库,短期冷藏的部分秋子梨系统品种(南果梨、安梨、花盖梨等),采后鲜博士保鲜剂处理后常温下后熟3~5d入库。
白梨和砂梨系统最适贮温一般为-0.5~0.5 ℃,西洋梨和秋子梨系统通常为-1~0.5℃。
鸭梨采后须缓慢降温:10~12 ℃入库,每3d左右降1 ℃,30d左右降至0 ℃,并保持此温度至贮藏结束。也可10 ℃入贮保持10d后降至3~4 ℃保持10d,最后降至0 ℃。
黄县长把梨必须缓慢降温:5 ℃入库,每天将1 ℃,经4~5d降至0~1℃贮藏。
贮藏过程保持温度稳定,温度波动不超过1 ℃。
湿度90%~95%。
通风换气应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提高通风换气频率减短每次换气时间。
四、主要梨品种的适宜贮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