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庄子被称为什么?唐代一个庄稼汉的逆袭

人气:241 ℃/2024-02-16 15:36:06

七四四年,天宝三年八月,河南商丘。李白和杜甫,两位最伟大的唐朝诗人,一起来到好朋友高适的家中。这大概是唐朝最重量级的文学聚会之一。多年之后回忆起来,杜甫依然激动不已,“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但我猜,文学聚会就是文学聚会,李杜高三人没有交流过对人生、命运的看法。当时,杜甫三十二岁,正是风头正盛、千里壮游的年纪;李白四十三岁,已经名扬天下,刚刚谱奏完人生的华彩乐章;高适刚满四十,已是不惑之年,还是个庄稼汉。不是没有考过进士科,没考中。不是没有考虑过仕途经济,当了几年幕僚,没什么结果,又回来了。

和此时的李杜二人相比,高适的人生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转眼这个岁数,在旁人的眼里,大约也难有作为了。但谁知道,将时间推后一点来看,他却是三人中最成功的一个。杜甫参加考试不中,进《大礼赋》得到赏识,等待分配,未果,好不容易授了小官职,为避战祸又流浪十余年,最终逝世于江舟中。

李白放浪形骸,及时行乐,一生过得悠游自在,但早年间也是致意仕途之人,也做过不少努力,可惜最终止步于翰林供奉,后半生四处流浪,投靠亲友,生活不得安定,连死因也弄不清楚了。

反倒是高适,最终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唐朝封侯的著名诗人,似乎只有高适一人。和高适齐名的“边塞四诗人”的其他三位,王之涣最高做到县尉;王昌龄和白居易的任职轨迹很像,起点都是校书郎,都出京任过地方小官,可惜王昌龄最终死于战事;岑参稍好一点,做到嘉州刺史,但岑参起点可比高适高多了,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高适还在躬耕陇亩,他已经中了进士,但终点却没有高适高。

周围的朋友们,都没有能够如高适般“马上觅封侯”,究竟是为什么?总结起来,大概是高适懂得跳槽的时机吧。高适年轻时也很不顺利,二十岁时参加“制举”(唐朝时科举分岁举和制举,前者是固定日期的,后者是根据需要临时增设科目),不中。二十八岁时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不受赏识;三十二岁时考进士科,不第,之后直到四十六岁,是十四年的田园生活。

但高适没有放弃。唐朝时进入仕途的方式,主要有三条,恩荫,变相的世袭制,但唐朝时名额有限,且“不着为常例”。高适的爷爷是安东都护高侃,但他在家中排行不高,恩荫的名额被他堂兄占了。岁举和制举,高适都试过,没成功。四十五岁那年,他考中了有道科,授封丘尉,起点很低,干了一年,他果断跳槽走偏门,当幕僚。

这回他选择的是进入名将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是屡破吐蕃的大功臣,陇右节度使,刚正不阿的武将,手下正缺谋士。高适去了,哥舒翰不仅“见而异之”,让他担任掌书记,而且带他去朝见了唐玄宗,并“盛称于上前”,算是为高适挂了号。

七五五年,高适赶上了风口,安史之乱爆发了。哥舒翰被委以重任,镇守潼关,高适也官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谁知道哥舒翰翻了船,不仅没有守住潼关,还战败被俘。玄宗不得已,奔逃出城,辗转前往成都。此时朝堂之上,无人敢为哥舒翰求情,高适站了出来。

他对玄宗说,哥舒翰战败的原因,一是身体欠佳,此时已中风偏瘫,无力掌兵;二是潼关守军军纪不整,不听指挥,和哥舒翰培养起来的号令通行、纪律严明的陇右精兵根本不能相比;三是据天险而不守,被迫仓促出兵,与安禄山百战精兵相较,失败是注定的。

高适的这番解释,反而让他升了官,擢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年,安史之乱未平,永王之乱又起。玄宗不知是听了谁的建议,非要大搞特搞“诸王分镇”,让太子李亨做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四镇节度使,而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琪三王也分别各领多个地方的节度使,去镇守大藩。结果永王刚到任就叛乱了。

高适被委任为淮南节度使,领兵去讨伐永王李璘。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建立了不小的军功,还顺带帮助了受永王之乱牵连的李白,李白流放夜郎后又被赦免,不能排除有高适的功劳。有军功又敢直言的臣属,历来都比较危险,不明哲保身,谁知道哪天就会有大祸落在自己头上。

高适没踩中这颗******,也没有留恋自己的军功,肃宗朝,他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就开始给自己物色下一个跳槽的机会。想来想去,大概出京去地方,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年,高适出任彭州刺史,后转任蜀州刺史。捱过肃宗朝,迎来代宗继位,这样让人放心、又有军功、官声还不错的老臣,就立刻显得可爱起来,高适又高升一步,任剑南节度使。这一年,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若救了,想必不止封,还能更进一步,此时的高适已经是垂暮之年,有心无力了,从节度使的位置上退下来,跳槽回京当当常务,顺利退休。

《旧唐书》要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己。”因为高适踩中了几乎所有的风口,每一次跳槽都很成功,每一次都有收获,而且不留恋,实转虚虚转实用得特别好,还保留了自己的个性,没有变成宋之问那样的笑话,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写边塞诗,而果然能到边塞去,有建功之心而果然能够建功,高适的一生值得学习。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