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部落分布图 中原地区的部落,夏朝时期的方国

人气:227 ℃/2024-11-27 02:12:18

提起部落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想到草原上风急马厉的游牧民族,像最早的草原霸主匈奴就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的,大单于是各部推举的共同首领,单于庭为匈奴国家的权力中枢,部属分为不同的部落,像楼烦部,白羊部,丁零部等都是臣属于匈奴王庭的部落,平时各部处理自己内部的事务,战时大单于征召各部共同对敌作战,各部之间也时常产生争端,有时草原首领的部落也可能被臣属于它的其他民族部落推翻,像突厥原是柔然下属的一个部落,后推翻了柔然在草原的统治,成了草原的霸主。这种部落联盟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国家组织形式。在华夏发源的中原地区,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当时的国家也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和实施管理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夏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部落——方国。

夏朝方国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X 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中原王朝对称的国。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夏朝平等抗衡的规模。

方国与周朝的诸侯国是有区别的。周朝的诸侯国是分封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国家,诸侯国的成立需要周天子的敕封,是周朝真正的属国,需定时向周天子纳贡,周天子有权直接撤销诸侯国与诸侯王,战时诸侯国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其征战四方。可以说诸侯国是中央王朝真正的臣属。而方国和诸侯国不一样,它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藩属国,它表面上臣属于中原王朝是因为中央王朝对其武力征伐,最终迫使其臣服的,方国其实是半独立的国家,除了有时需要向中央王朝纳贡之外,其军事,外交,内政等都由方国内部决定。

夏朝方国

位于中原的夏王国其实起初是和周围方国一样,都是独立的国家,在与周围的方国的冲突与竞争中崛起的,而后随着实力的发展,通过武力的征伐才是周围方国臣服的,从而树立中央的权威。而夏王朝的建立又对方国走向王国的发展速度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因为夏王朝的建立,为天下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这就是《礼记·礼运》所说的“家天下”,也是夏朝世袭制建立的政治基础。它一方面维持中央王权在王族中世袭,同时也将夏王国与方国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纳入了礼制的范畴。夏朝与方国间的关系可谓纷繁复杂,时战时和。方国政治在夏朝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面列举几个夏朝时期比较大的方国,从中也可以看出夏朝与方国间的关系不是风平浪静的,有的方国时常支持夏朝中央,有的则与夏朝对立。

少康像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风姓,居于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与夏后来往密切,之间有通婚现象。相妻缗来自有仍。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方妊,她避居故乡,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复兴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国。

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后,活动于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己儿商均不贤不肖,所以禅位于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让位于商均,然民众纷纷拥护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帝位,将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有虞氏直接关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有扈氏为夏之同姓部落,启夺益位,有扈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结果在甘大战中失败,其部众被罚贬为牧奴,世代从事畜牧。

有缗氏为少昊另支后裔,是夏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遂灭之。

有莘氏,帝喾高辛氏之后裔,启时的支子封国。夏商之际,在伊尹的帮助下,有莘氏与商汤在北亳结盟,汤还从有莘氏娶妃。

鸣条之战

夏王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天下安定的秩序,并不希望各地的方国的实力有太大的发展,同时也不希望方国有太多的独立性,这种对以夏王朝为中心的“家天下”新秩序的维持,就客观上是对诸方国迈向王国步伐的抑制。然而,抑制只能减缓发展的速度,并不能完全阻止诸方国由邦国走向王国。夏朝末年,名为商的方国在鸣条之战中击败了夏后桀,确立的商王国的中央统治地位,而夏国残余势力推出中央,或是融入到其他方国,或是沦为地方势力,成为商朝的臣属,这也是由方国变成中央王朝的过程,也就是后世的改朝换代。

商汤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