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扬长米
来源 |荔湾先知(ID:Wade_Buffet)
最近的行情实在感动,新发基金也随之卖得如火如荼,个人投资者也跑步进场。正如大家所知先知在某头部券商搬砖,前几天不管是开户系统还是交易系统都双双奔溃,可见现在的行情的确比较疯狂,这是我们更加需要谨慎的时候。
行情来了但是很多读者表示:
但是随着新发基金的疯狂卖出,喜欢暗中观察的先知发现银行的“理财经理”和券商的“投资顾问”会很少会推荐普通投资者去购买指数联接基金(场外的ETF)或者指数ETF(场内的ETF),不是说被动指数投资比主动选股会好吗?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基金产品销售员不愿意推荐被动投资的ETF呢???
1. 利益冲突
这里是指普通投资者与基金产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销售基金的代销平台是会获得基金公司的一定的佣金返还的,(不然你以为有人专门给你免费的投资意见?)这样导致大部分的基金销售人员被规定去销售一些提成相对比较高的基金,从而达到平台和销售人员的收益最大化。
2. 形象塑造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销售人员天天跟投资者说宏观经济分析、中观行业分析、最后还来个微观的个股公司分析,要多专业有多专业,但是最后却来了句买个ETF怎么样?感觉是不是直接从高空坠机的感觉?投资者肯定是希望销售人说完这一大堆分析后,必须要给出一个神奇代码的财富代码或者最差也要是一只独特风格的主动管理基金,不然怎么对得起之前的塑造的“专业形象。”
3. 专业知识
其实中国市场上大部分基金销售人员是缺乏必需的金融知识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想在江湖上销售基金产品就必须要考一个基金从业资格证,而这个证书的考试相对简单且比较容易通过。
其实如果有阅读过金融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一些书籍就应该快速地明白到被动投资于费用低廉的指数基金或者ETF是最适合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而不是费用昂贵且不能保证长期打败市场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但是正如上文提及要基金销售人员放弃自己的回佣和形象是非常困难。
更甚的是销售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去判断基金品质的好坏和是否适合投资者当前的财务状况去购买该产品的能力,当然也不可以怪销售人员,因为在“各大明星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内部销售培训、销售任务的“洗脑”下使得他们必须相信这是一只“好基金”,甚至有些销售迫于压力和客户一起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去购买这些基金产品。
其实可能大部分客户经理可能是真的出于好意去向投资者推荐了他们认为很好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但是判断基金的好与坏是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的(绝对不是简单地以过往的业绩去判断基金的好坏),很明显市场上大部分基金销售人员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总结&分析
先知不是故意去抹黑基金销售人员,也不是说所有公募基金产品都是大猪蹄子,只是很多时候销售人员在各种威逼利诱下好心办了坏事,把错误的基金产品推荐给错误的投资者,从而使后者很大几率蒙受损失。
以上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