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丧礼金,风物说⑤,悲喜之间

人气:236 ℃/2024-05-14 07:52:01

李庆洪

题记:在张店生活了40多年,总感觉张店就是个“移民城市”,很难找到像博山、周村那种归属感。上世纪七八十年,我居住的地方紧邻城中村,也有世代张店人,其风俗习惯并无特别之处。前不久看到一篇30年代的婚丧礼俗调查,细究一番,张店还是与淄博南部、东西部区县有所不同,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明天就是“寒衣节”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寒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日占时期的张店火车站

1937年《新运导报》上有一篇《山东各地婚丧礼俗调查及改革意见》,是由胶济铁路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及济南小学进行调查撰写的。其中一节是《张店站附近婚丧礼俗及迷信习惯调查及改革意见》,全文如下:

一、婚礼

男女两方经媒人介绍,即推算年庚命运,磋商聘礼,媒人居间说合,必往返数次,始能成立婚约,再由男方选吉日良辰通知女方,于前一日将小枣、栗子、白面、化妆品等物送往女方,遂将妆奁送来,照例对送礼人赏发喜钱。夜间男方遍请亲友,新郎于鼓乐声中向父母等行礼,赴同族长辈家行礼,礼毕,乘轿至新郎家,由新郎之兄弟接进门内,即吃茶点或宴会。新郎向岳父岳母叩头,新娘蒙红巾上轿,新娘兄弟提壶随轿前行,至家时放鞭炮;二处女扶新娘下轿,男前女后,踏红毯进里院,桌上置剑秤弓镜等物,再放鞭炮,拜天地,拜长辈,红巾新郎揭下掷于屋顶上;婆母抱木块迎新娘入室,新娘坐床上吃糕、吃面条,令同属相人在门上置一砖压筷子两双;晚饮合婚酒,两方亲友闹洞房,深夜始散。

二、丧礼

人死后穿寿衣,将制钱香头置死者口中,并在扁担头上燃长香,指西方呼死者向西方去,再以三带绕死者颈腰及足,拖之入棺,仅将盖盖好。夜间家中人至土地庙中哭奠,送浆水烧纸,归途中须一齐痛哭;翌日亲友纷纷祭奠,棺材上置一碟,中有盐及食粮,日夜由家中人守护。出殡前移棺盖,用酒洗死者之脸,放入殉物品,遂钉棺盖;由家中人及亲友祭奠后,宣布下葬。死者长子或长孙持旙摔瓦前行,导棺入圹穴,再以饭碗、饭罐、清水酒,壶、碟、匙、小桌、小椅等置棺上,将坟筑起,旙插坟中,永久不拔。翌晨家中人及族中人至坟前哭奠,将新谷埋坟中,新柳植坟周,视其是否发芽,以觇死者家中人口之是否兴旺。

三、迷信习惯

请神巫治病求签问卦,至庙中拴小孩,看茔地风水,祈雨祈晴,月蚀时敲锣,过废历年时请神敬神送神,废历朔望至神像前烧香烧纸。

四、改革意见

此等婚礼,儿女不能自主,女方置妆奁,男方设筵席,概皆大事铺张,故往往有发生惨变荡产败家者。丧礼靡费亦极大,且不卫生,而许多无意识之行动及迷信习惯,贻害无穷,亟应纠正。宜由新生活运动总会商同内政部礼俗司本男女自主、节省钱财、废除繁文缛礼与破除迷信等原则,制订婚丧礼俗,由国府通令各级政府竭力提倡,扩大宣传,并以相当有效之方法实行取缔。

胶济铁路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颁发的景泰蓝徽章

胶济铁路·张店站·淄博站

由于是胶济铁路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组织的调查活动,所以此文所叙述范围限于张店火车站附近。

1904年德国在山东建成胶济铁路,是清朝末年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在沿线30里内开矿等特权。通过与胶济铁路同时建成的张(店)博(山)支线,德国将博山、淄川的煤炭等物资,经过张店站运往青岛,再装船运走。1914年和1938年两度陷入日本之手,期间,1923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及《附约》,规定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这篇文章发表之时的1937年,胶济铁路尚属国有,归属“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

1987年元旦,在车站广场举行的更名大会

胶济铁路上的“张店站”,存在了83年,自1987年7月1日起,更名为“淄博站”。改名的过程,我曾听时任淄博市史志办副主任兼地名办主任的齐乃义讲述过具体申办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曾多次提交关于将张店火车站改为淄博火车站的请示报告,一直未果。

1986年一封人民来信反映因误把“淄博市”写成“溜博县”,致使此信辗转一个多月。市委书记赵志浩作出批示,首先提出“如何催办张店车站改名问题”。通过一番工作,济南铁路局上报国家铁道部,又得到已离休的原铁道部副部长马千里同志的帮助,终于获得批准。

胶济铁路张店站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有一次乘火车从济南返回张店,邻座的一位工程师本是要去博山的一家市属企业,就因为找不到淄博,跑到济南又折了回来。我记得那位工程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淄博在哪里?”去年参与“百年之光——党领导的中国(淄博)工业百年历程”展览,接触的党史史料中,也有将“淄博”写成“溜博”的。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一场旨在改造中国人日常行为的新生活运动,要使国民的衣食住行统统符合礼义廉耻。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要做到“重组织,尚团结,严纪律,守秩序,知振奋,保严肃”。新生活运动推行了两年多,收效甚微。如这篇调查所提出的改革意见,实践证明也是难以施行。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把结婚当成一件家族、家庭、个人生活的大事,所以对结婚的整个过程都很重视。再者,中国丧葬礼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端,有些封建迷信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生活运动强调“雪耻复仇”,“尽忠报国”,为抗战服务,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新生活运动是以中国古代儒家的礼义廉耻为基础,吸收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公共道德、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某些文明,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产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官方思想文化特点。

提倡“新生活运动”时的集体婚礼

婚嫁习俗

这篇调查说的是张店铁路附近婚礼风俗,与张店的习俗大同小异。如果有些许不同,可能是铁路职工大都不是当地人的缘故;再者,张店本是一个“移民城市”,是从近千年前的数家商旅小店发展而来,得益于交通便利。“1904年张店火车站建成,张店才真正成为胶济线上的交通重镇。昔日的张店镇与火车站相距三华里,火车站俗称“站顶”。直到民国十三年,“站顶”一带又发展成为“车站镇”,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店镇和车站镇连为一体,不分彼此。”(《张店的历史》)

所谓“推算年庚命运”就是生辰八字要相合;随后就可以定亲了。现在一般有个定亲仪式,也就是男女两方及家长、亲属宴聚,男方给女方“定亲礼金”,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已经没有过去的“换帖”了,换帖是由男方把书写男女双方各自的出生时辰、属相、性别、年龄并附“敬求金诺”字样的帖子,以及彩礼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收礼回“仰答玉音”等字样,作为定亲的书面依据。女家以酒饭款待来客,并以鞋帽、文房四宝等物做回礼。送柬之俗一直沿袭至60年代后期。

迎亲

婚前准备,女方办妆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棉被子”,在被角内放入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早生贵子”之意。继而亲友送礼品(为“填箱”)。结婚前一天,女方将嫁妆柜、箱、桌、椅及衣被等物送至男家,称谓“送缘方”;男方须为来人待饭支赏钱。

五六十年代,农村多用花轿或马车迎娶,城区多用自行车迎娶。80年代,城区和郊区多用面包车、吉普车或小轿车迎娶;如今已经是车队了,还要讲究白色头车,寓意“白头偕老”。六十年代初,我在姥姥家曾见过新郎骑马迎接新娘,去时空轿要有男孩“压轿”;到了女方家,“新娘蒙红巾上轿,新娘兄弟提壶随轿前行”。至于“红巾新郎揭下掷于屋顶上,婆母抱木块迎新娘入室”的风俗,不知寓意何在?

中式婚礼

婚礼是婚嫁的高潮,除了保留拜天地、拜长辈、夫妻对拜外,繁缛礼节已经简化了很多;尚有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来宾致辞、新人家长致答谢词等程序。来宾致辞一般由单位领导出面致贺词,我就曾多次担当这一角色。婚宴必不可少,一般都在酒店举行,婚宴大厅布置得富丽堂皇;规模几十桌到上百桌不等,随份子钱也由几十到几百,大城市已过千。七八年前我曾在胶东农村参加过婚宴,虽然还是在家里办宴席,但成本并不低,其食材档次之高令人咋舌。

民国时期葬礼

丧葬礼仪

人寿终后,脸上须盖黄表纸,口中塞铜钱,将尸体停于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前焚香设牌位,上书“先考(妣)××府(太)君之灵位”,儿孙晚辈皆戴孝,男头戴“相头帽”,耳挂棉团,腰束茼麻,身着孝衣,妇女头围白布,身着白褂白裤。我小时候跟着姥姥去吊丧,见过披麻戴孝的,吊丧的人到门口,就有人高喊通知丧主;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过去,老人在世,就为其选好墓地、准备好棺木,也是子女的孝行。小时候跟着姥姥回娘家,老姥姥的屋里就放着一口上好的棺材;10岁那年走姑姑家,姑姑的婆婆屋里也放有棺材。我的爷爷生前自己选好了墓地,在他去世30余年后,父亲带领本家后代为祖父母等过世的长辈修葺墓地、立碑;打量一番,正如爷爷自己说的,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地形像太师椅。2020年11月,母亲猝然离世,是殡葬中介负责处理后事的,说是按张店风俗,尽管父母并非淄博人,父亲又要求丧事从简,还是尽量尊重主祭人的意见,孝子指路、路祭、下葬等程序也一一呈现。

土葬

实行土葬时,殡葬大体有烧炕、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后来殡葬改革,骨灰盒下葬时也还是有烧纸暖炕、放置陪葬品等。殡后第35天、100天和周年均致祭,名曰“五七坟”、“百日坟”、和“祭日坟”。

我10岁那年回老家,劝姥姥到城里来住,姥姥说:“我不去,在城里老了还得挨烧。”后来,农村也实行火葬了,姥姥笑着说:“到哪里都是烧了。”姥爷与姥姥相距20余天先后去世,都是由村里主持办理的;像停灵、吊丧、启灵、路祭、致悼词、下葬成坟等,虽是形式简化了,时间简短了,但还是一应俱全的。

公墓

60年代,陆续建立公墓,现在已经普及,近年全市建成几处大型公墓,都在山地、丘陵上,方便了人们祭奠;但每年除夕、清明节、阴历十月初一等祭奠时间,公墓总是车流、人流拥堵。农村都有红白事理事会,破除陋习,提倡节俭;在殡葬仪式上,一般是亲人戴黑纱,亲友送花圈,举行追悼会。有些村还建立了“劳动人民纪念堂”存放骨灰盒。近年来,张店区村(居)委会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形成机制健全、服务规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社会新风尚。

供奉主管世间婚姻的月下老人的月老祠

礼俗说

虽然人们常把“礼”与“俗”合起来称“礼俗”,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说明礼与俗也有其差异性。礼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祭丧,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意思是说,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礼、聘礼最能体现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而这些礼起源于民间习俗,习俗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在得到民众认可并普遍遵循的基础上,上升为民间的礼节,成为规范的礼制。所以说,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大的行为规范,俗则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小的行事规则。

(照片选择网络,涉侵即删)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