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运行法则:道德经的科学观十八章

人气:329 ℃/2024-01-22 23:19:30

第十八章 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注释】大道:合乎客观规律的治国之道。也指健康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社会淳朴的公德颓废了,才有了所谓的仁义;奸诈的机心出现了,方产生了严重的虚伪。而在至德淳朴的社会里,乃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其主圣臣直,上安下顺。以致人间慈爱而不知以为仁,急人之难而不知以为义,公正不阿而不知以为忠,敬老养亲而不知以为孝,人们把这些仁义忠孝之事都视为理所当然。

而当社会失去了正确的治国之道,人们被贪欲迷惑了淳朴的本性,官贪民私,以致造成社会纷乱、人欲横流时,于是倡仁义之名以为救济。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有政策,下的对策,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机诈文饰,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会出现。孔子说:“民为不善,是上失其道。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漫谈】老子并非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是反对对仁义之名的张扬,因为这种张扬,会将人们诱向歧途。老子主张道德心,即超伦理的本体心,重视人的本性之朴,强调保持这种真诚淳朴的必要性,认为它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于道德,是超道德的。可以“放德而行,循道而趋。”而“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的天性是由天赋予的,是在自然而然中生成的。“率性之谓道”,就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

现代哲学家尼采也是崇尚真诚、本真,也同样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意义。他认为,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内在本性。从而主张自由境界的非道德意识道路。

【漫谈】老子所谓人性中的“慈”,就是利他性,也可谓是协作性,便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为自然选择造成的竞争与祛除,增强了人对于协作的依赖,那些彼此合作的人通常能够更成功地生存下去,协作成了人群生存繁衍的驱动力,基因遗传从而使这种性格与生物进化联系了起来。

哈耶克早在1920年,就正确地意识到了人类神经网络的认知原理。他指出,大脑神经系统的复杂连接──“神经网络”,其实质是及时感知外界的刺激并能尽量“正确”地对刺激作出反应。所谓“正确”,是指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故而,天性中的“理性”,从一开始就是通过有机体的正确“行动”才表现为理性的。那些在“物竞天择”过程中被淘汰的行为,就是“非理性”行为。后来波普将此确立为“演化理性”。那些被“演化理性”淘汰的行为,即可为“不道德”,而被“演化理性”留存的天性行为本身即是不言道德的“道德”。

【漫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了答案。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的。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要求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有慈善德爱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违背本性而动,逆自然之道而行,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道路越走越窄、离幸福越来越远。回归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最明智的选择。

【漫谈】《自然法》一书中说:我们由于愚蠢而仰慕的那些所谓圣贤,取消了自然的英明安排,点燃了人们狂热的贪婪之火,激发了他们贪得无厌的欲望,从而给一切罪恶打开了大门。立法为了排除这些危险,为了预防这一不可避免的灾难,该要作出何等的努力啊!

那些卷帙浩繁的道德和政治的论著,以及立法者们的宏论,其实可题名为:在最漂亮的借口下使人们变得贪婪和虚假的艺术;另外一些著作则可贴上这样的标签:通过那些最能使人们变得凶恶和野蛮的规章和法律来统治人们的方法。

为什么自然法变得行不通,正是由于我们第一批道德大师的这些错误。虚伪的道德观念是在废弃自然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标签标的是良药,实际箱子里装的是毒剂。”为了迫使人们服从,他们不得不制定强硬而残暴的法律,而自然本性则不断反抗这些法律,因为他们打乱了自然的秩序,或者不让恢复这种秩序,事致如此是不足为奇的。

合理的社会政治,应该是充分利用和发扬人群自然依存关系中能有助于人们自我保全、互利和自由的东西。《公正文库》的作者说:“人生来不是役人就是被役于人的。”我们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这么说。让我们来恢复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吧!人生下来就需要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关系使他们轮流地役人和被役于人,也就是即要得到他人的援助又要去援助他人;但是,根据真正的自然权利,这种合作是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主人和奴隶之分、剥削和被剥削之分的;这是因为依赖关系是相互的。儿女依赖父母,并不差于父母依赖儿女:人既有乐于助人的善良慈爱的自然感情,又有荏弱时期待帮助的天性,这两方面使人们联系在一起。所以,社会上的公民单个地和集体地都应使之任由天性自由地处于相互和谐依存的关系中。

一些民族由于各种原因暂时脱离了天性的某些常规,但天性并没有被完全破坏。“人离开了真理,但真理并没有灭亡”。执政者和立法者的理性任务在于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的行为有所依据而不至于远离自然天性,让人们顺从他的本性所赋与他的那些规范而生活。只有能保障公民最大可能天性自主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持续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智慧出,有大伪;

【注释】智慧:心术、心机,主观的、片面的理念。智慧出,有大伪:崇尚智慧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屈意逢迎,必然会有大伪奸诈之徒藏匿其间。

伪者,人为矫饰而已。矫饰需要理性,需要智慧,也就是生存智慧。它与理性相关,而与质朴无缘。任何人为的矫饰、做作、谎言、欺骗、狡诈、虚伪,都需要智力。而智力用于此只是理性的表现之一,理性出于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在于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分离开来,并以逻辑为工具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局部理性和秩序。

伪与真相对,真与自然合。智慧一开始就有反自然的倾向。为什么下意识不会伪装自己?因为它是本性的意识。下意识就是不包装、不掩饰、不造作的意识。伪,只有当理性战胜了天性时才开始。它让人性发生了二元的分裂。

【漫谈】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然而“大伪”在未被剥掉画皮前,岂不都是在被当作圣贤吗?魏忠贤在世时就被全国各地立生祠;希特勒未覆灭前,其万千狂热崇拜者如痴如迷;一代天骄成吉思汉,侵略的铁蹄践踏欧亚大陆。他们哪个不是被当作圣人供奉?可人民得到的是福焉,祸焉?而且,一旦有了神圣之名,便能专权擅威,一言九鼎,国家政治便会形成“是非好恶随君口,南北东西逐君眄”的局面。即便是真心为民之圣,终归是人不是神,他的思想观念,皆来源于后天的现象世界,故而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但这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却在圣贤的光环下幻化为“天才”圣见,从而就会造成定公与孔子问答时所谓:“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的结局。因此,王弼曰,甚美之名生于大恶。

范应元说:“圣智本欲以利民,而未必至害民;盖圣智之迹彰,则失无为之化也。上失无为,则下多妄作,故绝弃世俗之所谓圣智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唐代诗人黄松在非战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近代诗人易实甫,也有首含蓄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有神圣之名者其所作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地感触。诗曰:“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作帝王”。这些诗句真可谓是抒发了可怜百姓血泪的呼号。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里泛指亲属关系。

老子认为,所谓仁义、孝慈、忠臣,这些都是病态社会的产物,而在淳朴自然的社会中,不会有这些所谓的道德。认为社会发生这种岐变,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

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为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不显;及至大道废弃,也就有了倡导仁义的必要,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救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淳朴了。

【漫谈】陈柱说:“太平之世,安有忠臣?安乐之家,岂有孝子?然则睹忠臣之可贵,必国之昏乱矣;睹孝子之可贵,必其家有不和矣。然则知仁义之可贵,则天下必不仁义矣;是犹鱼知水之可贵,则必已有失水之患矣。”

庄子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漫谈】王蒙说:强调智慧的结果,是忽视了天然的大道,是用尽心机为自身打算,一直发展到损人利己,虚伪狡诈,诡计多端,尔虞我诈,大骗子玩弄着小骗子,小骗子糊弄着大骗子。

【意译】

正确治理国家,使人民能保持淳朴天性的大道被废弃了,臣民寡廉鲜耻,胡作非为,才会出现对仁义道德的提倡彰显,才有了所谓的“仁义”。

后天的智慧泯没了人们的天性良念,虚伪与欺骗会越来越多;歪理邪说淆乱了人们的天性良知,大奸大伪就会得逞,大恶也会得甚美之名。

礼崩乐坏,社会使人们丧失了人伦,以致六亲不和,六亲不认,才痛感孝子慈父的可贵,乃至人为地去进行本来不需要灌输的孝慈规范教育。

国君无德无才,以致世扰俗乱,臣奸民反,才有了对忠的宣扬和呼号,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