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近思录》卷之二: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对于涵养须用敬中的“敬”,就是敬以直内,用来修持自己的内心,以其达到高的境界。心内存敬,则万事皆可做得:孝对父母是敬,忠于职守是敬,本分做人亦是敬。
进学则在致知。致知,是从格物而来。如何就是致知呢?
此文重点说一说“致知”。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么一段: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这段话说的很清楚了。格物,即是知物之理。格者,研究的意思。
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如理解“格”。比如我们立了一个橱柜,分别了若干的空格,并规定了每个格子不同的归类要求。此格为会飞的,另格会游水的,这个格为四足动物,那个格为爬行动物,等等。所以,格者,就是分门别类。格物,就是知其然。
通过格物而达到致知,那就是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研究为什么会如此。鸟儿为何会飞,飞翔的原理是什么?鱼儿在水里如何呼吸?等等,这就是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致知。致知之理,在于格物。
之所以要写这么一篇文字,源于当今的学者,只知其然、而做不到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后,便夸夸其谈,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然后不断地标榜自己、要求他人。
比如:知道要做一个好人,却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好人。知道要帮助别人,却不晓得如何去帮、帮的时机如何把握、帮助他人的尺度如何掌握等等。知道要本分做人,却不晓得做人的本分在哪里。等等,一切只是挂在嘴上,心里不悟,身体就难行。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让人叹息的故事:知道要关心孩子,却成了替孩子代劳;知道要帮助他人,不小心让自己成了帮凶。
要做到致知、知其所以然,就要懂得“思”。学而不思则亡,不会思考,学习到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用的。思之字,田在心上,是心在努力耕耘的意思。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惟思而得之。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