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紫砂壶已经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方法。有人专门设计了养壶刷、养壶笔,甚至还有养壶机来保养紫砂壶。在使用紫砂茗壶的人群中,每个人对养护壶的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式。
养护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茶人壶友都认同“专壶专用,一壶事一茶”的理念。紫砂壶的特殊胎体结构能够吸附茶汤,使壶体发生变化,并散发出所泡茶的清淡香气。相比之下,玻璃、瓷质、不锈钢等材质的壶因为胎质致密而不透气,难以保持茶汤的优质品质。紫砂壶的特点还在于壶盖有细孔能吸收水蒸气,不会在盖上形成水珠,避免滴入茶水中影响茶液的发酵,从而减少茶的变质和失去原有的风味。
因此,养护紫砂壶需要注意使用专用茶叶,避免不同茶叶的交叉污染,以保持壶的独特气味和品质。此外,定期清洗壶体和壶盖,保持壶内的清洁和干燥也是养护壶的重要步骤。通过正确的养护方法,可以让紫砂壶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烘干壶体是必要的。因此,在泡茶过程中,使用干净的棉质细布茶巾轻轻擦拭壶体,可以保持壶体的干燥和整洁,同时也能让微量的茶汤渗透进壶体,促使壶胎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直接用茶汤浇灌壶体而不擦拭,虽然能使壶体染上茶色,看起来古旧,但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这样会掩盖茶壶本应具有的温润之态。特别是在江南多黄梅天,胎质疏松的紫砂壶容易吸湿,因此烘干壶体是非常重要的。适宜使用湿茶巾轻轻擦拭茶壶表面。在茶事过程中,不宜过度擦拭或用力擦拭,虽然这样可以迅速使茶壶变得光亮,但这并不是紫砂壶正常养护所发出的“温润”之光。
需要仔细擦拭壶身的壶流、壶把转接处,壶盖的内口外沿、壶钮等转接处,这些“偏僻处”往往容易被忽视,长期忽略可能导致污垢积累,影响整体茶壶的养护效果。及时清理茶渣,保持壶内清洁,是防止茶壶发霉、保持茶香的关键。紫砂壶因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和紧密的造型,能够延缓茶汤变馊的时间,保持茶汤中氧气的含量远远超过其他茶具。与瓷质、玻璃茶具相比,紫砂壶具有更多优势。
有些人为了让茶壶能够吸收更多茶汁,常常不清理或延迟清理茶渣,认为这样可以“积累茶山”,加快壶的养护效果。然而,实际上,长期使用紫砂壶时,我们需要定期清理壶内的茶锈,因为茶水在长时间放置后会氧化生成褐色的茶锈,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如镉、铅、汞等,附着在茶具内壁上。长期饮用含有茶垢的茶水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每次泡完茶后,我们应该及时清理茶渣,并定期用棉质纱布用力擦拭茶锈。清理完茶渣后,我们应该将壶盖和壶体分开,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给壶一些休息的时间也是养护壶的重要环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壶每隔三五天有一段干燥休息的时间,这样壶体才能有吸附茶汁的变化条件,有助于改善壶胎体泥质结构。有些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使胎体泥质变得更好,更适合激发茶性。特别是对于干燥的壶体,尤其是胎质较为疏松的壶体,冲入开水之后,因为紫砂壶的特殊双气孔结构,当开水滋润壶胎时,我们能听到“滋滋”声,而茶叶浸出物对壶胎的改良也非常有益。为了让壶体保持温润如玉的状态,我们应避免让壶接触油脂类物质,并经常用洁净的手摩挲把玩。
紫砂壶一旦接触油脂,就会产生“贼光”,从而养出带有花斑的壶。因此,壶的内外都不能沾染油脂。每次茶事后,我们需要用干净的手弄茶,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茶叶受到异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对茶壶进行良好的保养。一般来说,新壶初养使用的第一年,壶的外观颜色会有较大的改变,泥色会比原来更加沉静,盖与壶口之间的密合度也会更好,转动更加顺畅。在二到五年之间,茶垢会使壶壁内外的色调一致。壶基本上已经脱去了燥气,显露出雅光,茶性也更加明显。之后,壶的光泽会更加雅致如玉,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养壶的过程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壶的养护是展现美感的一种方式,壶的"包浆"本来就是喝茶休闲或修身养心活动的一个附带效果。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只顾着追求壶的"包浆"而不喝茶,一心沉迷于追求壶的外观,那就偏离了养壶的本意。顺其自然地品茶、养壶,才是茶人壶友积极生活、投身世事的实践茶道、壶道。
这体现了壶友在品茶过程中注重茶道休息,而不是过于追求养壶的结果。根据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壶,使茶和壶相得益彰。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茶类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茶主要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两大类。基本茶包括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再加工茶包括花茶、压制茶、浸泡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不同种类的茶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泡茶的方法、水温、冲泡时间的控制、选择合适的茶具以及饮用方式等都有各自的差异。我相信,随着对茶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会有评茶师、思想家、美学家、设计师、配泥师、制壶师、养生师等共同参与制作专为某种茶而设计的紫砂壶,这些紫砂壶将散发出哲思与美感。
虽然目前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但已经有不少茶与壶文化研究者进行了总结。随着研究的深入,茶性与壶性的理论必将为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