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火了,两位“穿越”而来的“古人”——房玄龄和杜如晦也火了,他们在舞台上用诙谐幽默又不失机智文雅的临场反应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让人文历史和特色旅游融合得恰到好处。
冷历史观看到很多人都在评论区评论道:为何这二人的名字这么好听?其实何止他俩的名字好听,我们看一下唐初名臣,名字好听的其实特别多,除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外,还有很多名臣如陈叔达、宇文士及、薛万彻、褚遂良、罗士信、苏定方、裴行俭、王君廓等等等等,即便不看他们的生平事迹,仅仅看名字,也都是个顶个的好听。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唐初这些名臣的名字普遍都十分好听呢?其实答案背后藏着一个历史的真相。
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初名臣大都是名门望族之后冷历史观列举的上述唐初名臣,其实大部分都是名门之后,这里仅列举其中一小部分:
房玄龄:其父为房彦谦,隋朝时任泾阳县令;他出身的清河房氏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就是当地望门贵族了。
杜如晦:其父为杜吒,隋朝时任昌州长史;他出身的京兆杜氏早在汉朝时期就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
长孙无忌:其父长孙晟,隋朝时任右骁卫将军,其母高氏,隋朝扬州刺史高劢之女;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而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渤海高在十六国北朝时已经成为当地望族。
李孝恭:其曾祖为李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其祖父为李蔚,是唐高祖李渊七叔,北周朔州总管、相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其父为李安,隋朝时任右领军大将军、赵郡怀公。
陈叔达:出身陈朝皇室,其父陈顼是陈朝第四位皇帝,其兄陈叔宝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朝时授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封义阳王;陈亡后入隋,拜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宇文士及:本姓破野头,鲜卑人;其祖父为宇文盛,北周柱国大将军,忠城郡公;其父亲为宇文述,隋朝开府仪同三司、左翊卫大将军、司徒、尚书令。
薛万彻:其父为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薛万彻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
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其父为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一职。
裴行俭:其曾祖父为裴伯凤,北周时期官至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其祖父为裴定(一作裴定高),官至上仪同、冯翊郡守;其父为裴仁基,隋朝时任左光禄大夫。其出身的河东裴氏,是发轫于东汉时期以河东郡(闻喜县)为郡望的裴姓士族。
……
当然,也不是所有唐初名臣都出身名门望族,如王君廓就是早年靠聚众为盗、四处劫掠起家的。但是这种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唐初名臣基本上祖上都十分显赫,至少也是当地豪强(如苏定方)。
如此不难看出,为何唐初名臣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好听,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出身世家大族,给他们起名字的人一个比一个有文化、有实力。换句话说,他们的名字好听主要是因为投胎投得好。
唐初名臣大都是名门望族背后的历史真相唐初名臣大都是名门望族这一现象,深究起来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虽然当时的社会虽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但主要的资源仍旧掌握在少数的世家大族手里,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是只土地和财富等“硬资源”,也包含人才、民心等“软资源”,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依靠、笼络这些世家大族几乎是唯一的道路。隋末的起义势力很多,出身平民的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割据势力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但最终成功的还是出身显赫、同时又拉拢了大量世家大族力量的李渊(李世民)这一支势力。
图:隋末群雄割据图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流行着这些说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等等,这里的士族、世家、士大夫指的都是同一批人,那就是名门望族。
而隋唐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则是“五姓七望”,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赵郡李氏。其中姓李的有两户,是两个望族,姓崔的同样也有两族,所以这七族人之中一共是五个姓氏。这“五姓七望”在隋唐年间地位尊贵,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势和名望,可谓权势滔天、睥睨天下,民间有俗语说““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甚至还出现了连当时的李唐皇族想要与之联姻都看不上的情况。
如晚唐时期的唐文宗李昂希望和郑覃家联姻求婚,想要郑覃的孙女嫁给皇太子,但是郑覃拒绝了,而且把孙女嫁给了崔家,气得唐文宗说:“民间结婚不看官品看家族,我家都当了两百多年天子了,难道还比不上崔家和卢家?”
当然这种门阀士族比皇室还要高贵的情况必然无法长久,必然会引起皇室不满和打压,尤其是随着唐后期科举制度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寒族子弟逐渐取代了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