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读《论语》越有味道,犹如润滑细腻的玉石手把件,犹如回味醇厚的普洱茶,犹如苦冽回甘的青岛百年之旅啤酒,因为《论语》确是有品质、有温度的。
《论语》中有一段段生趣盎然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孩子们为什么对《论语》不感兴趣,因为孩子们不了解其中的故事,又缺乏人生的阅历,没有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与韵味。 而人到中年,现在再读《论语》,头脑中就会显现出一幅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我们的生活和哈工作充满了阳光与正能量。
比如,《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子曰:“觚不觚(gū),觚哉觚哉!” 孔子睹物兴情,在感叹,”觚啊觚,眼下的觚已经不再是觚了“。何为“觚”?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我们看下面这张图片,觚的下方有四条棱角,但是后来改成了圆形,没有棱角了。
因此"觚不觚"的意思就是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诸侯僭越天子的行为屡屡发生,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毕后撤席时所唱的诗篇, 鲁国大夫孟孙、季孙和叔孙三家在祭祀时也使用《雍》,反映了当时社会名分等级的混乱。孔子"觚不觚''的感叹,正是对这种僭越的乱象所发,用于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讲究名实相符的,《论语·子路》有:“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正名“的重视程度,因此孔子对于"觚不觚"的现象,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正名"思想即是用来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秩序,别善恶,治纲纪。
实际上,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比如教育,当前的教育几乎变了样,对于九年义务制教育而言,很多地方的区县教育局长就如同一个区域的大校长,基层学校的校长基本没有了自主权,无论是人事权还是财政权,尽管教育部和省厅不断地说要对学校简政放权,要还学校自主权,但是现实是学校越来越成为大工业生产中的规范零部件,学校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几乎被各级各类的检查、各级各类的文件给剥夺殆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即将擘画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的蓝图,我想对于学校教育,还是先做做”正名“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