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要静心精气,不受外界干扰
做学问,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学习理论知识,什么是理论?简单理解就是系统性的知识,是前人经过劳动实践,归纳总结汇聚的心得和智慧。当你在做学问的时候,所处环境和经历不同,在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运用时会出现偏差,这是正常的,只有把自己放在心无旁骛的状态,才能接近前人的理论所包涵的本质东西,这就是同样坐在教室里,听同一个教师讲课,考试成绩出现千差万别(也和一个人的悟性有关)。其实每个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的,就在于你的内心是否用在做学问上。在学校,老师多以兴趣爱好来吸引学生,把心用在学习上(比如讲故事,讲历史,讲名人名言等);在家里,父母多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开展启蒙式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名人伟人,在回忆和感慨时,都说小时候对自己以后成长至关重要,比如作家巴金,从小熟读熟背古诗词,积累很多的学问。分析缘由是小孩子心地纯朴,简单,不被世俗所扰,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深刻,成为长期记忆,一生受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事求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实事就是一切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是一切存在的现象,也是一切存在的真像和假象,需要自己通过思考,求证,辨别后,才能知道其中的本质;求是是事物内部和外部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靠自己去谋求,多方求证,反复演练,也不一定能够谋求到的,需要依靠自己的历练,经验,同时在关键时刻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所以从小培养的孩子,不能只局限于知识,道理,等智商方面的东西,还有宽厚仁慈,胸怀豁达等方面。
这里是思考课堂,以此篇文章浅谈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问题,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感谢你的关注,支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