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两首诗说起
汴河怀古
—皮日休
(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几百个皇帝,好皇帝屈指可数,多数都是平庸之辈,残暴荒淫的君主也不在少数。但千百年来,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民间野史,隋炀帝是位列坏皇帝之首,是坏皇帝中最坏的皇帝。
的确,对于隋炀帝,大家耳熟能详,他的口碑很差,差到司马光写他的名字都不愿意写,直接写逆广,他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度的昏君主。
然而,史书的记载可靠吗?修筑了功泽后世的京杭大运河的皇帝真的如此不堪吗?
皮日休说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说隋亡于运河有失偏颇,但的确是亡于隋炀帝之手。
大运河牵动着短暂隋朝的命脉,也见证着隋炀帝的大业,也见证着他的死亡,伴随着大隋王朝的崩塌。
京杭大运河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也没有一个帝王和一条运河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隋炀帝的一生吧,来看看这短暂而辉煌的大隋王朝兴亡史。
杨广,字阿嬷,出生于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当他呱呱坠地的时候,此时正值南北朝的后期,中国正经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这个时候有三个王朝并列:北周、北齐和陈。当然还有一个北周的附属国南梁。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三个皇帝并存,就意味着战争的不可避免。恰巧杨广出生于关陇贵胄之家。他的祖父杨忠是北周开国的十二大功臣,他的父亲杨坚,此时也是北周的将军,母亲则是北周大柱国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这个人值得玩味,北周八大常委之一。他有七个女儿,他因为女儿得了一个超牛的外号:中国最牛老岳丈。
独孤信牛就牛在他给三个女儿挑了三个好女婿,最后三个女儿都被尊为皇后。长女,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被追封为明敬皇后。独孤信的四女儿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也就是杨广的母亲。
可见此人不但骁勇善战,识人的眼光也的确不一般,所以他很荣幸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杨广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名门贵族,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已经掌握实权的周武帝为皇太子宇文赟迎娶了杨广的姐姐杨丽华为太子妃,五岁的杨广一下子成了皇亲国戚。
小时候的杨广,谁对他的影响最深,恐怕不是他的父亲杨坚。而是当时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韬光养晦十二年,除掉了权臣宇文护。他亲政时,正是杨广朦胧懂事之时。周武帝平定了北齐,光复中原。
一代圣主明君的形象,在杨广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挥之不去。
做事就要轰轰烈烈。
做人就要雷厉风行。
第二个对他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宇文赟了,他是北周的末代帝王。
然而北周武帝在公元578年征伐突厥的途中病逝。杨广的姐夫宇文赟继位,此人是个残暴荒淫的君王,滥杀功臣勋将,纵情享乐,周武帝开拓的大好局面,不到两年便迅速败亡。
一个明君,一个暴君,对杨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而杨广在潜移默化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他想做明君的事儿,可是行事的方式确实暴君所为。
杨广见识过宇文邕轰轰烈烈的雄伟大业,也见识过宇文赟纵情声色、骄奢淫逸的生活,鱼龙百戏的盛大场面。因为宇文赟所居宫殿皆以金银珠宝装饰,光华炫耀,作为皇后的弟弟,是有机会进皇宫的,这一切让他艳羡,这些也让他心向往之。
在宇文赟纵情声色的这两年,杨广也渐渐从十岁长大十二岁,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隋炀帝。
到杨广十二岁的时候,他的命运又迎来了转折。
这一次他由皇亲国戚成了皇子。
因为他的老爹当了皇帝。
宇文赟的所作所为终于受到了惩罚,他在游玩中突然暴毙,这给了他的老丈人杨坚一个可乘之机。经过一年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平定叛乱,杨坚成功接管了大周的政权。并于第二年(581)年,顺利建立大隋,改元开皇,完成了改朝换代。
杨广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在大隋建立的第一年就被封为晋王。
所以杨广的童年比胡亥、刘盈和曹丕的好的太多了,这一切都发生在他13岁之前。
他与秦二世不同,胡亥从小失去母亲。
他与刘盈和曹丕也不同,因为他俩从小饱受战乱之苦。
他的童年可以用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来形容,出生在贵胄之家,成为皇室外戚,最后成为皇室亲王。
有人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隋文帝政变建隋,用最小的代价得到了天下,对他的子女来说,也得到了庇护,没有受到政变的牵连,有的只是地位的荣升。
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但对少年的杨广来说,他的人生真是太顺了。对他人生观的影响往好的说就是自尊自信,往坏了说就是自傲自大,刚愎自用。
很不幸,杨广的个人性格中,从小便种下了一种好大喜功的种子,这以后会成为杨广致命的弱点!
总之在杨广的童年时代,经历了两个王朝的覆亡,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这一次的主角是他的父亲杨坚。
属于杨家的隋朝建立了。
优越的生活、贵族式的教育、家族的功业以及时代的巨变,对帝王功业的渴望,激荡着杨广少年的梦想。
隋炀帝画像
2、进阶太子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刚刚登基就任命年仅13岁的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不仅如此,杨坚还任命三子秦王杨俊坐镇河南,四子杨秀任益州总管。杨坚这么做自然是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年轻的杨广坐拥重镇并州,从开皇元年(581年)到开皇九年(589年),杨广在并州待了八年,在边塞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杨广在并州得到成长,最大的贡献便是肩负起了北御突厥的重任。隋朝刚刚立国后,经历了严重的外患,突厥沙钵略可汗携重兵40余万,入侵大隋。并州就是如今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北靠大漠,是抵抗突厥的重要屏障,也是捍卫长安的战略重镇。杨广见识了突厥强大的威胁,那骑兵呼啸而过,几乎让中原大地颤抖,让新生的隋朝几乎覆灭,好在隋朝君臣顶住了压力,通过离间让突厥一蹶不振。
开皇五年(585年),沙钵略可汗被阿波可汗打得落花流水,请求隋文帝援助,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以兵援之,给予衣食”,这是杨广第一次踏进大漠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驰电掣的感觉真爽。
这个时候他一定想到的是彻底降服突厥,征服大草原,让这片草原和这里的突厥不再成为大隋的威胁。
这个梦想在他22年后再次踏入突厥时终于实现。
开皇三年,杨广迎来他人生中另一件大事:结婚。
此时杨广已经十五岁了,杨广的媳妇便是南梁的公主萧氏,也就是《隋唐演义》中的萧美娘。帝王家的婚姻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然而杨广却对这桩婚姻相当满意。萧氏虽然也出生帝王之家,但却长于百姓之家。她因是二月所生,江南习俗说二月所生的女儿是不吉利的,所以寄养在普通百姓之家。杨坚夫妇是出了名的节俭,所以看中了这个萧氏。萧氏也没有那种娇生惯养之气,性格温顺,善解人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些自然也合杨广的心意。两人琴瑟相谐,年底杨广长子出生,次年杨广的次子降临。
萧氏对杨广最大的影响便是在塞北之地了解那如诗如画的江南。他隐约的觉得江南才是他王霸之业起航的地方!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的太晚!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泊秦淮》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描述的是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而担任平灭陈国的统帅便是年仅20岁的杨广。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杨坚任命杨广为淮南行台尚书令,总领伐陈事宜,为伐陈最高统帅。
此时杨广已经长成了英俊威武的青年,历史又给了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其实我们知道平陈这么重大的事儿,隋文帝不可能让杨广独自负责,此举只是增加杨广的威望而已,也是出于维护王朝统治的需要。只是隋文帝并不知道这反而增加了杨广后来夺嫡的野心和欲望。
说到底此时杨广仅是名义上的统帅。平陈大计是隋文帝君臣精心策划准备并付诸实施的。仅仅用了两个多月隋朝便顺利平定了陈国,分裂了三百余年的中国重新归于一统。
两个月便灭亡了富庶的陈国,说到底还是陈国自取灭亡。一个国家能够如此迅速败亡,内部已经分崩离析。
内忧比外患更容易让一个国家迅速败亡,所以古人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很有道理,修身是治国的前提和根本,只有修养身心使内部和谐上下一心,才会让天下平和。
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平陈战役杨广并非没有功劳,作为平陈统帅,他忠实地执行了隋文帝的战略部署,虽然前线三军调令皆受宰相高颎调度,他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就统帅权的问题杨广怎会甘当傀儡,但为了大局他选择忍辱负重。
攻破陈国首都建康后,杨广在钟山举行了一次大围猎,让陈朝降将列队观看,有猛兽出没,张牙舞爪,让人心生恐惧。杨广让韩擒虎弟弟韩洪骑马冲出,一箭射去,猛兽便应声而倒,围观的陈将莫不叹服。
其实这是杨广的收买人心之举,震慑了陈国降将,让他们不敢心生贰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杨广的这个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后来登基称帝后,将这一经验大加推广并熟练运用。多数都成功了,但用的多了便不灵了,最后一次他用错了地方,让大隋王朝灰飞烟灭。
当然这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对于迷惑陈后主的宠妃杨丽华,杨广想占为己有。《隋书·高颎传》明确记载“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高颎将张丽华问斩,杨广气的脸色大变,说:“古人有言,无德不报,我一定有办法回报高公。”很多小说也将杨广描写成好色之徒。这显然是杜撰,在平陈这么重要的时刻,渴望建功立业的杨广不可能如此荒唐的去公开追求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败坏自己的名声和功业。难道他就不怕传到文帝的耳朵里,特别是母后独孤伽罗那里,要知道他母亲是最讨厌纳妾的,就连大臣也不例外,以至于隋文帝晚年发出了“朕贵为天子,反不得自由”。
再说从年龄上看,张丽华生的儿子都已经15岁了,而杨广刚刚20岁,怎么会对至少年纪已经30岁的女人那么倾心。况且他又不是不知道母后独孤伽罗历来憎恨男人好色纳妾。他怎敢如此胆大妄为。
可以猜测这是唐朝史臣为了丑化隋炀帝故意歪曲事实。
《陈书》和《南史》的记载证明了是杨广下令斩杀杨丽华。《陈书》记载:“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南史》记载:“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
四月杨广率平陈将士回到了长安,隋文帝任杨广为太尉,赐给辂车、乘马、衮冕之服以及象征特殊功绩的玄圭、白玉璧各一个。
隋文帝似乎对杨广无可嘉奖了。因为杨广已经是大隋的晋王兼太尉、并州总管。
杨广重新回到晋阳任并州总管,功成名就的他应该在此时对一个位置动了心思,那就是东宫太子之位。
他的梦想随着功业的累积不再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而是要做一个圣主明君,而不仅仅是个贤王。
北御突厥,南平江南,此时的杨广威望显著,朝野赞誉,他在兴奋的同时不免有些失落。建再高的功勋,树再高的威望,他还是只能是晋王。而太子之位早已确定,那就是他的大哥杨勇。
就是因为他比自己早生了几年,他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为什么早出生的不是我。
杨广必然会满腹牢骚,但他也只能在心里埋怨一番。因为此时他只能对太子有了怨言,毕竟羽翼未丰,岂敢妄动。
然而历史又一次给了杨广建功立业的机会。
两个月收复的陈国,不到两年的时间,陈国境内几乎全部反叛,可见平江南易,治理江南有多难。
这时候杨坚想到了杨广,其实也想到了王妃萧氏,作为南梁皇族,萧氏在江南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许对于安抚江南大有作用。开皇十年(590年),杨坚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从此杨广开始了他长达十年治理江南的时间。
在这十年里,他运筹帷幄韬光养晦最终问鼎帝位。所以说这十年对于杨广来说是宝贵的。
隋朝的高压政策引起了江南的全面叛乱,杨坚君臣痛定思痛改变了“去江南化”的政策。
隋文帝派杨素镇压叛军,同时派杨广坐镇扬州。与杨素血腥镇压不同,杨广更注重招抚。
很快在剿抚并重的政策下去,江南叛乱平定了。平叛后杨广对原先的政策做了很大的调整。
他开始广泛吸纳江南人士,推行文教事业,调和南北人士的感情,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此时杨广22岁,他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开始广泛吸纳江南人士,如虞绰、潘徽、柳䛒、虞世基、虞世南,江左大族王胄。
于此同时他让潘徽组织江南人士编纂《江都礼集》120卷,赢得了江南士子的赞誉。
杨广还在江南设立了慧日、法云两座佛教道场和道教的玉清、金洞两个道观,网罗江南宗教人士。经过杨广几年的治理,江南逐渐复苏并蒸蒸日上。杨广也因此赢得了江南士民的爱戴。
青年时代的杨广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赢得了统兵北御突厥、南平陈朝的武功声誉,又取得安定江南的文治功绩,声誉如日剧增。
在江南他为夺嫡赢得了资本和人才,为进阶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声望欲增的同时,他的野心也在疯狂的生长。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王朝有了自己的主张,父亲建立的大隋王朝已经初具规模,他要让这个王朝蒸蒸日上,重新光复王朝的荣耀。他要建立“奄吞周汉“的丰功伟绩,成为万人敬仰的千古帝王!
他认为只有他才能做到,他才是合格的继承人,他要做大隋王朝的英雄。他懂得并理解这个王朝,他会让王朝达到应有的高度。
这一切对于身处长安的太子,也是他的大哥杨勇是无法理解的。
杨广是次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他却为自己创造了夺嫡的条件和机会。
东宫太子是他的大哥杨勇,杨勇已经做了十余年的太子,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常常优礼士子,宽待大臣,对于国家政事也能提出很好的建议弥补隋文帝苛酷之政,他体谅民情注重与民休养,在隋文帝执政后期,他的主张与文帝的分歧越来越大。
但是杨勇却有两个弱点,这弱点对他来说或许没有当回事,但是却被杨广发觉,并对其加以利用,扳倒了太子,自己则成功上位。
杨勇喜爱奢侈,有许多珍宝。隋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有一次文帝看到杨勇弄了一副蜀铠,文帝看到后怕他沾上奢侈恶习,便对他一番告诫。但杨勇似乎并未收敛,仍旧沉浸在玩物衣服、车马,玲珑绸缎的奢侈之物上。
杨勇生性好色,这一点是母后独孤伽罗所不能容忍的。就连隋文帝在伽罗在世的时候也不敢亲近其他妃子。而杨勇却率性而为,他不喜欢文帝和伽罗为他包办的正妻元氏,长期冷落她。明明知道母后痛恨男人宠爱小妾,却明目张胆的广纳美姬。其中有位云昭训,乃倡优出身,因姿色娇美,特别得到宠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受到的待遇甚至与正室不相上下,这让独孤伽罗相当不满。
而杨广却与杨勇截然相反。杨广则矫情饰貌,极善于伪装。他知道父母崇尚节俭,刻意将王府休整得异常朴素。文帝临幸时,见到乐器弦多断绝,布满了灰尘,便以为他不好声妓。每进皇宫,他都轻车简从。他深知父母对权力与服从的无限渴望,表现的极为恭顺。杨广独宠萧氏,不沾惹其他女人,颇讨伽罗欢喜。
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广瞅准时机,由他牵头率百官请求文帝封禅,文帝大为欢喜。而这本该是杨勇出风头的,可惜被他错过了。
杨广一心服侍父母,颇得伽罗欢喜,杨坚见时机成熟,离别之际向伽罗哀求:“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欲加屠陷,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忧积念,惧履危亡。”
意思就是说,我安分守己,太子要害我,母亲你救救我啊!
杨广果然把准了母亲的脉,一席话勾起了伽罗的满腔怒火,恰巧杨勇的正妻元妃不得宠爱,气出了心病不久死了,更让伽罗伤心欲绝。她决定要帮助杨广取得太子之位。
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杨广组建了阴谋夺嫡集团,并且将杨素拉上了船。
当杨广费尽心思算计杨勇的时候,杨勇不但没有丝毫的戒备和警觉,反而继续纵情声色。杨勇自以为皇太子帝位已定,因此他也不虚情假意去讨父母欢心。
其实这种结局已经注定:杨广的蓄意掩饰、独孤伽罗在后宫的支持,杨素在朝廷兴风作浪,随着丞相高颎的倒台,杨勇被废也随之而来。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勇被废,杨广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如愿以偿登上了帝位,成为大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当然对于隋文帝的死因,众说纷纭,而历史演义更是将杨广描绘成杀兄屠弟弑父的暴君。然而唐朝人编纂的《隋书》当中并没有说他弑父。《隋书》对于隋文帝的病逝记载的很清楚,四月文帝病倒,六月六日大赦天下,七月一日,文帝病情甚重,十日,与百官辞别,并握手唏嘘。三天后崩于大宝殿。享年64岁。
我们知道的《隋唐演义》,说杨坚在服侍文帝的同时强暴宣华夫人暴露,那么根据历史的记载必然是发生在文帝与百官辞别之后,此时文帝的死期已经临近,杨广怎会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若是如此迫不及待,那么他十几年的隐忍岂不是白费。杨广为了皇帝之位,韬光养晦近20年,表现出极强的克制力,为什么在当了太子之后就如此胆大妄为,在仁寿宫隋文帝的眼皮子底下霸占父亲的妃子?小不忍则乱大谋,隋文帝行将就木,他不可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如此轻佻行为,反差太大。这对于胸怀大志和远大目标的隋炀帝来说,是不值当的。
再者从宣华夫人角度讲,如果杨广真的爱慕他,而隋文帝即将宾天,她不可能不考虑隋文帝死后自己的未来,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得罪皇太子。笔者认为对一个帝王大肆渲染桃色新闻,值得我们细细思量,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只是因为隋炀帝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垮了,唐朝君臣以他为鉴,将他的劣迹披露的淋漓尽致,文人墨客添油加醋,对隋炀帝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丑化,将他丑化成庸俗好色之徒。
丑化也罢,抹黑也罢,杨广不能左右后人。但他可以决定当时的大隋王朝,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大隋皇帝,隋炀帝就此开创了属于他的大业时代。
这个大业,可谓前无古人。
也后无来者!
3、前无古人的大业之举
隋文帝去世的时候,给隋炀帝留下了一个大好河山,经过隋文帝用心经营,“开皇之治”初露盛世之局面,可谓是基础良好,隋炀帝登基称帝后也是野心勃勃,翌年的正月初一,他下诏改元大业,意思就是向世人宣告要开创千秋万代瞩目的伟业。
隋炀帝终于有机会放手大干了,他干的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是干走了一个煌煌盛世,干走了一个气象万千的大隋王朝。
他本人成了亡国之君。
千秋功过后人评,不能因为他的亡国而对他全盘否定,让我们来看看隋炀帝的大业之举。
仁寿四年十一月,隋炀帝登基后几个月便光临洛阳,随后发布了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令。详细述说了营建洛阳新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几百字的诏文仅仅收录了不着边际的16个字: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营构,务从俭约。
意思就是说,宫室的规制,本应从方便使用出发,现在营建的宫室,务必要节俭。
《大业杂记》更是把营建东都洛阳说成迷信图谶之说,成了隋炀帝的一大罪状。
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
帝深以为然。
这样看来,隋炀帝营建洛阳真是荒唐可笑。
我相信司马光一定读过那份诏书,因为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读到,之所以不记载,或许司马光本身就对隋炀帝无好感,因为这篇诏书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帝王。好在《隋书》中记载了这篇《营东都诏》:
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万姓!《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然欤!
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雒,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
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居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人,因机顺动,今也其时。群司百辟,佥谐厥议。但成周墟脊,弗堪葺宇。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
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上栋下宇,足避风露,高台广厦,岂曰适形。故《传》云:“俭,德之共;侈,恶之大”。宣尼有云:“与其不逊也,宁俭”。岂谓瑶台琼室方为宫殿者乎,土阶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
我们读完之后稍加思考就会明白隋炀帝的良苦用心,营建东都洛阳乃是出于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隋朝长治久安的深层次考虑。
首先隋炀帝营建洛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汉王杨谅的叛乱。杨谅叛乱中原地区群起响应,朝发夕至便抵达洛阳,而远在长安的朝廷一时无从反应。若是以后遇到大规模叛乱,帝国的统治基础就不牢固。
中原和江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这两个地区都是被收复不久,对于隋朝没有太多的凝聚力,反而有很大的离心力,随时都可以成为隋朝的忧患。而几次叛乱都可以说明长安对于控制中原尚可勉为其难。但对于江南有鞭长莫及之叹。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是出于王朝的长治久安,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引经据典向天下臣民说明乾道变化的道理,“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雒,日复一日,越暨于今”说明杨广要开创天地间最伟大的事业。
从隋炀帝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两个理由:首先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首先给予隋炀帝震撼的就是汉王杨谅的叛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隋朝的军队集中在关中,山东、河北发生叛乱时,不利于做出迅速反应。把都城建在洛阳就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调动兵力。其次便是出于巩固江南的需要,“况复南服遐远”,说的就是长安对于佳宁南的控制有些偏弱,可以说是鞭长莫及。杨广作为扬州总管,尽心尽力地维护这江南的统治,但毕竟南北分裂三百多年,一时半会还真的难以消除双方的隔阂,叛乱时有发生,更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如果建都洛阳,四方有事,都可以随时反应,可以协调各方力量。
当然营建东都洛阳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大兴在关中平原,往西是荒凉的。但是关中平原往东是关东,当时是富庶的。关中平原本身是土地肥沃,毕竟土地面积小,得关东支援各种物资,主要是粮食。偏偏交通上有间题。东输的通道不畅,有三门峡在。水运的船到这儿就得改陆路。东边的粮食要运来太困难了。一闹灾就得逃荒,隋文帝的时候,就有好几次带着文武官员来洛阳躲避灾荒。
所以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是出于对王朝统治的长远战略考虑。而不是轻信什么迷信,更不是为了满足奢侈享乐的私欲。当然在修洛阳城的时候隋炀帝的缺点也充分暴露了,一是急功近利,大业元年开始兴建,到大业二年,十个月时间完成了,因为投入了劳动力规模太大了,每月人工二百万,是相当夸张的,僵仆于路者十四五,也绝非虚言。二是好大喜功、奢侈腐化的倾向性出现了。洛阳的配套工程皇家禁苑西苑离宫修建的更是富丽堂皇,可以说是最奢侈的宫苑。“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诏书说的很好,但真正执行时全忘了,盛治宫室,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经过十年经略江南,他知道巩固国家统一,就必须更好地控制江南,也知道江南经济对于隋王朝的重要性。所以营建洛阳的同时他又做了一件事——修建大运河。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几乎在下营东都诏的同时,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开始了大运河的营建工程。
谈及隋炀帝便躲不开大运河,传统史家对隋炀帝的指责中,开凿大运河是罪状之一,成为隋炀帝贪图享乐,祸国殃民的重要证据。人们说他。隋炀帝在扬州呆了10年,他造大运河的原因,野史和明清小说里,为了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私欲,说是为了去扬州赏琼花。 这里说的“花”不仅指的是扬州的琼花,而且还指江南美女。但这种解释可能无法自圆其说,即便花再美,也没必要通过修建运河来看。说到美女,有一种说法是扬州原本美女不多,每次隋炀帝南巡都会带回大量美女,后来隋朝灭亡,这些美女流落民间,自此,扬州开始“盛产”美女。所以,说杨广为了“亲寻美女”修建运河的说法可能并不靠谱。
事实上当然没那么荒唐。
在营建洛阳的同时他发兵百万民工,六个月开凿了605公里的通济渠,通济渠连接了黄河和淮河。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人类开创运河的奇迹。
但这代价是惨重的,为了修建这条运河:役丁死者十之四五,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忘于道。
但隋炀帝并未停止修建运河的步伐。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黄河以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全长900多公里;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全长四百多公里。
六年的时间,全长四千余里的大运河开凿完毕,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隋炀帝也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这条运河成为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但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这个工程太浩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国家难以承受,对百姓来说确实是个灾难,据史书记载开凿大运河前后动用民夫达600多万,死者达到一半。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过程中,他先用几百万人的挖通沟渠,并使沟渠和黄河淮河连接在一起,后来又征调数十万民工疏通沟渠,和淮河、长江连接在一起,然后他又在三年之后,征发了河北诸郡的一百多万役夫挖通永济渠,并和涿郡(今北京)相连,两年之后疏通江南的河道,直接和余杭也就是现今的杭州进行相连,直到此大运河彻底被建造好,贯通南北。
对于隋炀帝开凿运河和巡游江南,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从历朝历代的诗词来看,对隋炀帝开凿运河也多是批评的态度居多。由于民间小说《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等广泛传播,使其影响很大,都是说明隋炀帝是为了看一种美丽的花叫琼花,急切要到扬州观赏,但陆路不便,便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唐朝王泠然其《汴堤柳》中称:“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晚唐秦韬玉也认为,隋炀帝“种柳开河为胜游”。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遗文》中的评价更为直白:“秦政之筑长城,为防胡计,非为游娱也。开河之役,诚有功于后人,若论杨广,则只为流连之乐耳,未可与秦皇并也。”
对于开凿隋朝大运河,还有一种更为玄乎的说法,称隋炀帝出于“凿穿王气”的考虑。古代帝王都迷信,隋朝是刚结束南北分裂不久的统一王朝,隋朝皇帝更忌讳他地有“王气”。当时一位叫耿纯臣的人发现了他地“王气”。《开河记》开篇即称,“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于是,杨广的小舅子、谏议大夫萧怀静听风就是雨,提出了一个“破王气”方案:“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内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隋炀帝信以为真,遂开凿了隋朝大运河。
从古人这些观点来看,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的原始动机不过是为了个人“游幸”的需要,即所谓“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而算命说,更足以说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荒唐。
但真正的原因是不是这样呢?
显然他们低估了隋炀帝,此时隋炀帝刚刚登基,雄心勃勃地开始他的伟大事业,开凿运河应该是筹划已久的,和修建洛阳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他为了大隋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的重要决策。他在修建东都洛阳时,明确提出“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就说明他在修建东都的时候就已经筹划开凿运河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作为平陈统帅和任职江南近十年,没有人比杨广更清楚江南的深层次矛盾和对隋朝统治的重要性。毕竟南北两地自从南北朝开始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隋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次年便爆发了席卷整个江南的叛乱,就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期间,叛乱也是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隔阂太深,这种隔阂和裂痕如果不及时加以修复,就会影响到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究其原因,开凿大运河首先就是为了加强隋王朝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加强沟通和交流,继而增强王朝的凝集力,真正实现天下一统。其次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朝相对稳定,收益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隋朝疆域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隋炀帝在江南待了那么长时间,自然清楚江南经济对于王朝的重要性。隋王朝是否有效地统治全国,就取决于能否将江南的经济命脉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在古代,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方式,只有开通了大运河,才能将江南的经济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为王朝的统治服务。最后隋炀帝的心中的大业是经过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的,开凿大运河,也有后期讨伐高句丽的因素,讨伐高句丽时,兵员输送,战略物资搬运都是通过大运河完成的。
当然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巡游江南确实是为表示对江南的重视,从政府层面来强化对江南的统治和加强交流,但在巡游过程中,大张旗鼓,大讲排场,龙船建造的富丽堂皇,浩浩荡荡,延绵数百里,极尽奢靡铺张之势,加重了后人对隋炀帝追求个人寻欢作乐的印象。
开凿运河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据韩偓《开河记》记载,当时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最后征到民工360万人,但开凿到今天徐州境内时,民工已死了150万人,“下寨之处,死尸满野”。加上后来的“巡幸江南”大操大办,民众苦不堪言,隋炀帝自然为天下人所痛恨。由于隋朝二世而亡,后人自然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劳民伤财与奢侈亡国联系在一起。
隋炀帝下江南
所以笔者认为,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是出于“私欲”是有失偏颇的。当然修运河的确伤亡巨大,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隋炀帝开凿运河初衷是为巩固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绝非听信术士胡言乱语的结果,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寻欢作乐的仓促决策。
大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开始而来三次巡游。早在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便开始了第一次巡游江南。巡游战舰有数千艘,直到50天后,最后一条船才驶出通济渠。隋炀帝此次可谓是极尽奢华,南巡团队总共二三十万人。不可否认,为了这次南巡可谓是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但隋炀帝南巡绝不仅仅是贪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乐。隋炀帝坐镇江南十年,他当然知道江南之于王朝的重要性。六朝在江南割据近400年,这使得大江南北各方面的差异很大。隋朝必须在消弥政治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建立新的统一。
和秦始皇的迅游一样,隋炀帝出游江山更多的是巩隋朝的统治。出巡江南其实就是安抚江南,盛大的排场就是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和秦始皇东巡的意义是一样的。在江都他宣布大赦江淮以南,扬州免除租税五年,其余地区免除租税三年。
在修建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开始了他的西巡之路。大业二年(606年),启民可汗入朝晋见隋炀帝,隋炀帝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隋炀帝又亲自巡视北方。隋炀帝到榆林后,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等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还赠送大量丝织品。隋炀帝帮助启民可汗在河套地区稳固可汗的宝座,为可汗筑两座城,隋朝因此获得北方的安定。
稳定了突厥后,隋炀帝开始着手解决吐谷浑问题。吐谷浑自从隋朝立国以来就是其隋西北的最大边患。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 其仙头王被围穷蹙,率男女十余万口来降,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灭了吐谷浑之后,隋炀帝开始了他的远征之举。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
如果你认为可是简单的游山玩水,那么这是对历史的误解,甚至是亵渎。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地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隋炀帝是个伟大的君王。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可说是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中断数百年的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隋书》记载: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西巡完毕后,隋炀帝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第二次巡游江南。大业六年(610)六月,“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这使江都具有陪都的地位,成为隋在南方统治的政治中心。隋炀帝本人这次在江都一住就是一年,在江南现场视事听政。 炀帝并没有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是公务繁忙日夜处理着国内外大事。
隋炀帝巡游图
在这里他在部署一件大事——讨伐高句丽。
他在江都开始了讨伐的准备,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和人力调动。其实隋朝的灭亡可以说和讨伐高句丽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来说一下这个高句丽,从公元前37年建国开始,的确在名义上长期臣属于中原王朝,但另一方面,却又桀骜不驯,对中原王朝若即若离,或者说,完全没有一个做臣子的样子;第二,高句丽的确曾经占据了东北的一大片领土,大有和中原王朝争夺东北亚霸主的雄心。即使你将它定义为一个地方政权,那也是一个至少试图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地方政权。
但随着中原王朝在数百年之间的几次大乱,高句丽逐渐乘着中原王朝的无暇东顾渐而崛起,不断蚕食朝鲜四郡。到了西晋灭亡前夕的313年,更是彻底吞并了朝鲜四郡的所有领土。对此,《争霸东北亚》一书中做出了相当震撼的结论,“标志着中原汉族势力正式撤出朝鲜半岛,汉人对(朝鲜)半岛长达数个世纪主导地位的结束”。
可以说,从东晋到南北朝时代,辽东乃至东北亚的主人已不是中原王朝,而是高句丽。
隋王朝建立后,击败了突厥,平定了江南后,自然对高句丽无法容忍了。这最让隋政权无法容忍的是,高句丽还深谙“远交近攻”之策,实现南北两面外交,长期向南朝称臣,利用南朝牵制北朝(隋),甚至还曾和南朝结成战略攻守同盟,一度还参与了南北朝的“内战”。高句丽竟然还穿针引线,华丽地组成了“高句丽、陈、突厥”三方大同盟,完全是一副“反隋大合唱”的派头。高句丽很清楚,它赖以崛起以及称霸东北亚的基础条件就是中原王朝的分裂,一旦中原王朝统一,就是到收拾它的时候了。
果然,当隋文帝北平突厥,南灭陈朝之后,兵锋开始直指隋在东亚大陆上的最大敌人——高句丽。在此次大战中,隋的三十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可以说,自隋王朝立国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此次战败是隋朝的第一次战略挫折。唯一可以******的是,高句丽也是元气大伤,国王高元在战后上表自称“辽东粪土高元”,也算是给了隋王朝一个台阶下。
好在隋文帝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解决高句丽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朝夕之间就完成的。
隋炀帝即位后,攻灭吐谷浑,西巡西域诸国,可谓一帆风顺,然而隋炀帝却在高句丽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
其实栽个跟头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执迷不悟。最终征伐高句丽成了隋王朝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