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1月12日讯“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膝之尘矣。”这是公元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所记载,描述了蒙古族跳踏舞的热烈场面。
直至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民间还流行着“安代”(亦称查干额利叶)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踏地为节,是蒙古族舞蹈一直流传至今的特征。
崇拜天地山川、雄鹰图腾,是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内核。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一、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博"是安代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什么时代,博都是安代舞中的灵魂人物,是整个活动的核心。
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蒙古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舞姿更是迷人。
不妨来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体育频道《全能挑战王》舞蹈课堂学跳蒙古舞,一起品味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