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煮过后冷冻 高温,烘烤下

人气:198 ℃/2024-02-20 09:54:36

热!高温模式到了:

世界气象组织曾预测,最近5年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5年。果然,相关数据表明我们刚刚经历的6月已成为140年来最热的6月!在7月下旬,重庆、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10个县市(区)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27日上午,全国更是有94个地区发布了高温预警,并在27日傍晚出现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

高温天气中,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不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养殖池塘的环境同样因为高温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影响着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繁殖。比如养殖海参的生存温度不能超过31℃,31℃已经是养殖海参生存温度的红色警戒线,状态不好的海参就容易出现缺氧、化皮甚至大面积死亡的现象。

高温期间,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往往是最明显的。高温期的养殖池塘负荷增加很多,管理难度也不断提高,比如大量的残饵、粪便和死藻等有机物不断累积,超过了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池塘水体杂质多。比如在巡塘时,一些养殖户会发现自己的部分池塘臭味比较重,这常常是由于残饵粪便发酵、有机质多和发病死亡养殖动物腐烂等引起的臭味,这时往往池塘底质已经出现问题,接下来很可能出现养殖动物减料、浮头甚至发病死亡等情况。

同时在高温阶段,养殖池塘的水温越高,溶解氧的饱和度越低,换句话说就是水温越高,水体能够储存的溶解氧越少。而这时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机质会消耗大量溶氧进行氧化分解,如果底部溶氧不足,堆积在底部的残饵、粪便和死藻等有机物就会开始厌氧发酵导致底热,同时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包括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和氨气等等,造成养殖动物缺氧浮头、吃食差和病害频发等等。

当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发酵时,如果气压、水温或气候变化比较大,或水体出现分层,池塘中上下水层形成对流,池塘中往往出现泥皮、冒泡泡(产生大量气体,如氮气)等现象。

在小龙虾和河蟹等需要种植水草的池塘中,水温上升加上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池塘中水草的活力会出现下降,慢慢发黄枯死,从而导致水草产氧量大幅度下降,池塘溶氧量下降造成水体生态失衡,导致滋生大量厌氧菌,进而引发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暴发。

积极行动,抵抗高温

在高温期,对水生生物伤害最大就是水温,很容易导致养殖动物出现不吃料、偷死、活力下降甚至浮游等现象,同时,养殖池塘的水质往往也会遭到严重破坏。那么,我们如何采取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高温带来的危害呢?

关于池塘的降温避暑措施,可以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参考一下:

1、适当加深水位,减小太阳辐射降低中下层水温;

2、适当换水,在早晚两个天气较为凉爽的时间段换一次水(换水量控制在原池塘水量的三分之一),当水温超过28℃时应每天换一次,如果有水温相对低的深水井井水,就适当多换些水。

3、平时可以多次卫底底必爽等改底产品预防和控制底部发热,不建议使用含絮凝剂的调水、改底产品。

4、早上尽可能早一点开增氧机,下午3点后如水温太高就尽量不开水面的增氧机,避免把上层高温水打到底层,同时由于气温的高热,需要注意底部增氧系统为水体底部加温的问题。

5、在迫不得已时可撒尿素为底部降温,至于是否水浓或者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的问题,需要结合自己的换水条件来判断是不是采取这个措施。

当温度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养殖动物也会出现不适,应激反应会导致其体质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病害。所以养殖户在做好水质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增强养殖动物体质的工作,以保持养殖动物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下措施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根据天气变化和养殖动物的体质及剩料等实际情况适当减料,甚至结合池塘水质和底质状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是不是需要停料。

2、高温期改底重在勤不在多,少量多次使用,减少底部有机质发酵耗氧、产生底热,降低池底温度。

3、池塘底部恶化往往会引起水质不稳定,水体自净能力变差,需要我们加强水生植物的养护,提高养殖环境的自净能力。

4、合理使用光合细菌超浓缩EM菌 粪肠球菌噬克等微生态制剂,维护良好水质。

5、定期对水体水质进行检测,及时根据养殖池塘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注我养殖不迷路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