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萧平章回金陵:萧平章的葬礼涉及到古代哪些丧礼礼仪

人气:460 ℃/2024-05-17 22:43:42

在刚刚播出不久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聪明睿智顾全大局的长林世子萧平章因为既要救活中毒昏迷的弟弟,又要给维系着大梁国重要关塞的父亲解围,放弃了唯一一种可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救活萧平旌的办法,服下玄螭蛇胆后将自身的气血过度过萧平旌,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北境战场,在解开了父亲萧庭生被重军包围的局面后,气血衰竭而死。

剧情逐渐转入悲壮的气氛。

琅琊榜剧组“处女座”的性格依然没有改变,从萧平章身亡之后众人服丧的服饰料子到落葬的种种细节,处处可见剧组的用心,应该是参考古代的丧葬制度配合剧情需要合理虚构而成。绝非一般糊弄了事的电视剧可比。

那么,在萧平章的葬礼中,究竟出现了古代丧葬之礼的那些礼仪呢?

首先,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古代人死亡的称呼也不同。

天子之死称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士死为“不禄”,庶人之死才直接称之为“死。”

而萧平章身为长林王府的世子——长林王王位的第一继承人,长林军的副帅,他的死应该称之为“薨”。

其次,传统的丧葬祭祀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下葬前的仪式)、葬礼(下葬中的仪式)、祭礼(下葬后的仪式)。

第一部分的丧礼,首先要为死者换置席位,因为萧平章身亡在了北境,所躺的床铺本来就不是他日常所躺置的,所以直接省去了这个步骤。

其次,要用蓬松的绒絮放在死者口鼻上观察其是否真的死去,还要让专人拿着死者的衣服到屋顶上向北呼喊死者名字为死者招魂。萧平章身边有林奚和杜仲这两名济风堂的大夫,另外长林府诸人皆久经沙场对鬼神之事早已看淡,所以这个情节也略过了。

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并在其口中放入米或玉器。

此外就是人去世之时就遣人报丧了。在《风起长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萧平章的灵柩还未入金陵,皇帝就已经收到了讣告,合理套用了该礼节。

第二部分,是葬礼。

葬礼时死者的亲人要戴孝,也叫“服丧”。根据远近亲疏不同,丧服的级别也有不同。

萧庭生、萧平旌、蒙浅雪三人皆是死者萧平章的最亲近的亲属,按礼父为长子,妻为夫等都要服“斩衰”之服,

这种衣服用粗麻布制成,不缝边,边缘不齐。电视剧中的丧服完全合乎礼仪。

世子妃蒙浅雪还拄着绿色的竹杖,意为“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起身。

应该有很多人好奇,萧平旌在萧平章的灵柩启程回到金陵前,执抢连声大喊“噫兴”是什么意思吧?其实“噫兴”就是告神之意,类似于曹操唱的《蒿里》、《薤露》这类古代挽歌。

落葬之日,死者亲属萧氏父子和世子妃蒙浅雪跟随柩车来到墓地。

墓碑根据萧平章的世子身份直书“长林嗣王萧氏讳平章之墓”,墓前摆放着糕点、红枣和一碗米饭。

最后一部分,就是祭礼。

家人要守居丧礼。剧中萧元启提到萧平旌还要守“七七之数”,也就是所谓的“做七”之礼,这种礼仪其余魏晋南北朝,合乎大梁所处的历史朝代。

古代人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看完这些关于萧平章葬礼的小细节,你是否又为琅琊榜原班幕后人马的处女座的较真而感慨不已呢?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