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在北半球见到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就拿我国来说,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高温热浪过程,让很多人记忆极为深刻。同时,欧洲、北美等地也热浪连连,英国伦敦出现了近200年观测记录以来首次40度以上酷热天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在9月6日出现46.7度,打破全年最高气温纪录,萨克拉门托最热的时候一般是7-8月,在9月出现这样的气温堪称闻所未闻。
北半球一连串的极端天气背后,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我们正处在一次漫长的拉尼娜现象中——9月7日的分析数据显示,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仍有着大范围的偏冷海水,这意味着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连续拉尼娜仍在进行之中。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指出,三峰拉尼娜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目前的拉尼娜现象持续到初冬的几率超过70%。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这将是NOAA73年观测记录中记录到第三次三峰拉尼娜。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系统在北半球冬季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预报员特别关注厄尔尼诺/拉尼娜在冬季会活跃。
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比长期平均值至少低0.5度时,同时有证据表明赤道太平洋上方的大气环流更强,就代表着拉尼娜现象的存在。根据ERSSTv5数据集,7月份,热带太平洋Niño3.4关键海区的海面温度比平均水平(1991-2020年)偏低了0.7度,这使得过去24个月中有21个月与平均值的偏差低于-0.5度,同时7月分析也显示太平洋上存在加强的沃克环流特征,包括大大强于平均水平的信风,这意味着目前太平洋上拉尼娜现象的持续。
虽然三峰拉尼娜不多见,但研究者们支持三峰拉尼娜的出现并不只是因为目前拉尼娜模式的留存,而且还有太平洋深层的水团变化——2022年6月7日至8月1日期间,热带太平洋深层300米高度内,一个偏冷的水团(蓝色)逐渐形成并且向东扩散,研究者们认为它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上升到表层,为目前的太平洋表层持续提供偏冷的海水,从给预报中的拉尼娜提供了支持,认为拉尼娜现象至少将持续到冬季。
拉尼娜是如何影响地球的天气?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的平均环流被称为沃克环流,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巨大的循环:在遥远的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非常温暖的水域促进气团上升成云致雨,而海水温度相对冷的中/东太平洋空气下沉空气并且更干燥,最终在地表附近形成自东向西的信风,并且在高层吹起自西向东的风。拉尼娜现象的中太平洋/东太平洋更冷,加强了这种环流,印度尼西亚的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热带太平洋中部的降雨较少,上层和下层风力更强。反过来,这些较强的低层信风进一步冷却中东太平洋,并有助于保持西太平洋的暖水堆积。
那有的网友要担心了:三峰拉尼娜作用下,今年我国冬天是不是会更冷?真要冻哭人吗?实际上,拉尼娜和我国中东部气温只是弱正相关,并不一定都会是冷冬。例如国家气候中心数值模式认为,2022年12月-2023年2月的这个冬季里,我国大部气温将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青藏高原和东北一线气温偏高会相对显著,从这一预报上看,这个冬季我国不会是特别严寒的冬季。
除了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模式外,全球多个气候模式的预报中,多数也给出了今年冬季(DJF,12月-2月),我国青藏高原气温偏高,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偏高,仅有少数给出了偏冷预测。这样来看,今年冬季虽然将处在三峰拉尼娜的影响下,但不一定会是冻哭你的大冷冬。但即便3个月平均偏暖也不代表着并不会有阶段性的偏冷和寒潮过程,仍需谨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