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呢?这或许是新冠出现之后,很多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
疫情的反复、战争的爆发、失业、天灾人祸等,原本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在这两年总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于是,很多人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焦虑,总是患得患失,不知道怎样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现在国家在提倡年轻人多生孩子,但是生孩子有个前提,必须有足够多的年轻人结婚。而事实上,适婚男女青年的结婚比例一直在下降。
造成这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在没有对象,也就没法完成人生大事;另一种是结不起婚,给不起彩礼或者买不起房,这些都成了结婚的绊脚石。
也有一部分人,为了完成结婚,让父母给自己出彩礼钱和买房子。这种看似“啃老”的行为,也是事出无奈,毕竟现在单靠年轻人打工的积蓄,想要凑够结婚和买房的钱不太现实。
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年轻人传宗接代是最高纲领,为家族延续下一代,被历史证明是第一要务。
到这里,笔者又想到了韩国电影《寄生虫》,里面的主人公一家,并不是懒惰,只是之前无论怎样挣扎和奋斗都没有用,只剩下这么一个机会,所以一家人才会如此不择手段地走下去。
这背后呈现的现实是:人一旦做到了“寄生”,就会不断去吸别人的血,这种明知道自私的行为,会随着自我合理化,而不断恶化。
所以,对于一个在意自我尊严的人,啃老的日子肯定不是什么好日子。
这也是中国家庭目前的焦虑,社会学学者项飚对此的比喻是“像蜂鸟一样的状态”。
意思是家庭的每个人,选择了同样的目标后,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地像蜂鸟一样,渴望停留在空中,看上去好像是静止的,其实是不断拍动翅膀,担心自己一放松,就会掉下去。
那这种状态就是生活的真相吗?从个体的心理上说,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的年轻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拼命地积累技能,考取证书,积蓄存款。牺牲现在去为将来做准备。也有的人选择躺平,什么都不做,摸鱼混日子,反正也不会好到哪去。
大部分职场人都会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为梦想还是为生活?
只从有了“996”,人人都把工作当成了不愿意度过的时间,应该从自己的24小时排除出去。
可惜,生活是无法做到这么简单的区分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很少能随心所欲。我们经常是上班时想摸鱼,下班时又为了工作而懊恼。
所以,在有限的选择里,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一份工作?
实际上,工作中的烦恼并不全是劳累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意义感。很多工作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很难在日常中得到反馈,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倦怠。
所以,年轻人把自己称为“工具人”,这很好理解,在岗位上重复做一件事情,自己做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人给你反馈。你不想干辞职了,也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
如果想要从工作中找到即时的意义感,让大脑和心理获得满足,那恐怕得每天做不一样的事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大脑也吃不消。
事实上,那些有意义的大事,都是通过不断重复,再不断深入累积的,这个过程中,还要跟其他人建立联系,最后才能汇聚成大事,从中产生意义。
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重复、从一日三餐到四季更迭,生活循环是一个常态。那为什么到今天,重复就变得让人抗拒呢?
可能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所在的是一个封闭的工作系统,他们的个体也随之成为封闭的系统,从早到晚都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空间,情感的需求没有被意义填满,就会变成焦虑。
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妨做一下这些尝试: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过一段时间后就停下来思考;
二、关注周围的事物,包括人际关系、生活环境、花草树木;
三、认同工作的意义,只要是对别人有用的工作,就是好的工作,无论贵贱;
四、多和别人互动,无论是对同事、同学还是同个圈子的朋友,随着互动的深入,我们总能找到乐趣,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要去反思和观察,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不是对的?那些合理的、对别人有用的工作,就算是枯燥的重复,也是好的工作,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