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髓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国学道德经第八章总结

人气:469 ℃/2023-09-21 19:29:14

【古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天(帛书乙本); 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讲的核心是“水”懂得为大家服务的这种精神,水善利万物而滋养众生,它不为自己去争夺任何利益。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最低,安静而又平淡地处于低处,老子说这种品性就跟道特别接近。

老子说这种为大家服务、利众生的行为,叫“利他”,这种品性是“故几于道”,老子说,水几于道,而不是说水同于道,原因就在在于“道”是最低调的,低调到无形,你根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水是有形的,无法完全表现出道的这一特性,它所能做的,就是永远让自己位于最低,所以说是“几于道”。这个“几”就是接近的意思。

接着老子从七“善”方面阐述做人做事的七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善”字是善于选择的意思,善于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

“居善地”: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低,放低的地方叫地,水有这样的品性,它从来不会把自己放到很高的位置,这种特别擅长把自己位置放低的品性,老子是称赞的。表面上老子讲的是水,实际上老子讲的是悟道的领导者,善于把自己放低。领导者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但是老百姓看他的位置却很高,老百姓觉得这人了不起。

“心善渊”:深渊的“渊”字是当做特别深的潭来讲、当水来讲,也就是深渊的“渊”是非常低的水。老子说心要像深渊一样,就是把心放空。深渊的特点就是特别的深,不像表面就能看到水一样。里边是空的,但是您说它全是空的吗?也不是,它下面还有水。故这种既空、下边又有的状态是“渊”。老子说悟道人的心就是这种状态,保持空着。但是并不是说里面什么都没有,他是有很深邃的思想的。故老子称赞这种品性,虽然说的是水像深渊一样,但是老子说的是悟道之人的品性,有这种品性的人了不起,跟道特别接近。

“与善天”:像天一样去给予,心中宽厚,不抱任何回报的念头为大家去服务,尤其是那种不足的,我们无声无息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好人,高明的境界要自己去领悟去践行,不是在嘴上,这才算是一个境界高的人。

“言善信”:意思就是说话要有诚信,“信”当诚讲,有规律,有准头的,老百姓通俗地讲叫“靠谱的”。水就具有这样的品性,,一如《论语·学而》里说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可以说是言而有信的典范。古人深知“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在对待一个三岁小儿都能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果。那么我们当代人更应该做到“一诚天下动”。

“正(政)善治”:“正”是管理,管理即是“正”。善治,善于治理。对于管理的职务他特别擅长去操作,这叫“正善治”。水就有这种品性水滋养着天下万物。从整体看水是保持一定平衡的它总是把最洼的地方填平,也特别善于治理,这叫“正善治”。老子虽然说的是水,但是他讲的是人,实际上讲的是悟道的领导者,他具有这样的品性,他管理起企业来像水滋养万物一样,哪个员工有什么样不足他就自己给予弥补上,他会随时调整,这叫“正善治”。

“事善能”: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会特别的有智慧有天赋。“能”就是才干的意思,才智的意思,他在做具体事的时候又非常的有才干。比如水可以冲刷污垢、水中可以生养各种鱼类生物、水还可以载舟行舟,我们现在用水来发电等等。水在做具体事的时候非常有才干非常有能量。这个“能”我们可以说他有才干,我们也可以说他善于蓄积能量,力量一旦发出来,能把石头都漂起来,在坚固的城池,大水来了以后都能给冲垮。它善于蓄积能量,这叫“事善能”。

“动善治”:行动起来善于根据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比如说水到夏天的时候就变成雨水、河水,到冬天就会变成雪和冰,根据时间不同会变化。到春天的时候万物需要生发了,小草需要向上长树木需要发芽,这时候春雨会及时来滋养大地万物。这叫“动善时”,就是它的行动都会考虑到周围环境的需要而变化,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再去做事。老子说这种品性叫“动善时”。生活中,很多时候我都努力想要去掌控一些事情,而在我试图想要去改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客观上的环境,没有把握好时机,最后适得其反。

老子讲的水的七个“善”性都是在解释最前面的“上善若水”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效仿水的品德。(上善若水)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去滋养众生。

最后老子总结:“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正因为你不去争,不为自己去争夺利益,所以你不会犯错误、也不会有过失。“尤”字最初是特殊的意思。奇特,超出一般范畴的叫“尤”。“尤物”,就是超出一般的规范。“尤”接着延伸出责怪的意思,最后尤作为名词讲是犯错误,“无尤”就是没有错误,没有过失。

这些特性都是非常智慧的做事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品性感悟透了,那在做事的时候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如何因势利导因形而变了。

敬告:本人搜集整理《道德经》文章没有学术成分,只是浅谈记录感悟。无论朋友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不要对此有执念都在学习过程中。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感谢大家。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