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丰县农村,苏北丰县乡村记忆话说走亲戚

人气:437 ℃/2023-12-19 10:22:13

图片选自网络

走亲戚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古老习俗。是人们在春节,中秋节亲戚们之间相互走动,相互交流感情的活动。

过去人们很穷的时候,走亲戚为了借东西而求人,那时对方只要有,一般都会借给的,因为那时虽说人们生活物质匱乏,但人情味很浓。

现在由于人们长年不在家,曾经小时候亲密无间的各种表弟表妹,分别多少年,大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务农的,有打工的,有上学的,每年只有春节才见上一次,聚在一起也只是象征性地寒喧一番,聊聊童年的记忆。

现在的走亲戚更像是走程序,除了重要的亲戚如闺女回娘家,住下吃饭外,其余的一天走多少家,住下吃饭的少了。

亲戚是老一辈人之间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一起的。到了下一代或再一代就好像淡薄了,这就像"亲不过三代″的俗语所说的那样吧。

无论如何,亲戚还是得走的。这种风俗虽淡犹存。走亲戚也是有忌讳的,初一,十五一般不走亲戚,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外。走亲戚一般早上,上午去走最好,下午就很少有走的。

大年初二,女婿拜年,外甥看姥娘。初三以后,看舅,姑,姨,姐的就比较多了。一至可延续到正月十六。初七,正月十五,新娶的媳妇是要回娘家的,叫"躲火″,"躲灯"。初七看了火,死婆婆。十五看了灯,死公公。这些古老的习俗还在延续。到了正月十六媳妇就该回家了。

六月初一,麦收前后麦梢黄,妮看娘。麦忙要忙了,趁收麦前走趟娘家。麦收囤,娘看妮。大忙季节过去了,娘疼闺女,来看看累的咋样。掉疙疤六月初一,姥娘给几岁的外甥掉疙疤。因为小孩种牛痘防天花要掉疙疤。

清明节,十月一清明节,十月一父母过世的外嫁女儿要回娘家烧纸尽孝,也叫走亲戚。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节气也是走亲戚的季节。其余时间的走亲戚就是借东西,或看病人,或有特殊情况了。

走亲戚带小孩子去的要给压岁钱的。一般初二拜年的,姥爷,姥娘,舅要给外孙,外甥压岁钱的。这也许是小孩好走姥娘家的理由吧走亲戚必须带礼的。

买礼也有讲究,根据家庭情况分别对待,有老年人的,有小孩子的,区别买礼。买礼的多少也有分寸。买的多了也不好,少了拿不出手,所以这个多少也是有讲究的。

七十年代,白糖就是好礼物,拿上白馍,丸子,果子,就是礼物了。八十年代,丰县蜂糕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九十年代,鱼,肉,奶粉等二十一世纪初,水果,饮料,色拉油,火腿肠,烟酒,营养补品,鱼肉等现在,除了礼物外,还有给钱的。一步步的升级,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走亲戚以前是步行,一般上午住下,一家亲戚走一天。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就方便快捷多了。现在大部分电动三轮车,私家车,更加快捷。出行的工具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走亲戚以前兴回礼的。現在回礼的少了。以前年前年后的下午喝醉酒的回家人也是一道走亲戚的风景。当然,亲戚当中也有贫富高低之分。

寒窑赋中的四句话也不是不存在,人情似纸张张簿,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

世界之大,芸芸众生,什么样的人情世故都会存在。不过,注重亲情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不论身份贫贱,来的都是客,不论职位高低,重的都是情,走亲戚就个古老的习俗还会延续而发生变革。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