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龙形玉带钩价格:玉带钩的前世今生

人气:241 ℃/2024-07-02 11:52:42

玉带钩作为一种饰品,它们大量地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美满幸福、夫妻团圆如意、子孙健康、长寿吉祥等美好心愿的人文内涵。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玉带钩”是如何发展的前世与今生。

良渚文化时期

“玉带钩”的起源较早,一般都认为不晚于春秋时期,但很多研究者认为带钩始见于史前良渚文化时期。在已经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类短而宽的玉质钩形器,正面投影呈长方形而两端下卷,一端由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一端卷成弯钩形,认为这就是“玉带钩”源起的初始状态。

春秋时期

目前所见的早期具有成熟状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结构。西周时期是否有玉带钩的存在,尚有待于今后出土的实物材料来进行补证。

“玉带钩”的出现与流行,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是分开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深衣”,这种变革使革质腰带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那么用于扣系革质腰带的带钩也就随之大量出现。

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带钩,出土于陕西省风翔高庄秦墓中,年代约在春秋中期。此时期的玉带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最小的不足2厘米,且雕琢工艺较为简单,多以水禽形,钩首向上回望。体背设钮,素面或刻卷云雷纹,钩钮多靠近钩尾,随着年代的后移,钩钮就呈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前移之势,那么长度也渐渐的趋向加长。

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中、晚期,玉带钩的制作与使用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出土数量也多了起来,制作工艺步向精细,其形制、长度、纹饰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由钩首、钩体、钩钮组成的完美状态已经定型,时代的特征显得较为明显。

体型较小的水禽形玉带钩依然沿用,但头型小、颈部变细、腹部素面或阴刻细线纹,腹背面置钮,钮顶端大而圆;另一类为常见的细长曲棒形玉带钩,体长而扁宽,有的腹部呈扁柱状,钩首多为龙首形,龙首刻琢较简约,嘴短宽、圆眼外凸,钩体素面或雕刻几何纹、兽面纹,钩钮端部多方扁状,宽度约等同钩身;还有一类短宽形带钩也较流行,此类略呈方形,颈腹部同宽,多素面,也有在钩首或腹部刻有凸起的弦纹。

这一时期的带钩的钩钮继续远离钩尾,多数位于距钩尾1/4或1/3的钩体处,个别带钩钮部已移至钩体中部位置。带钩长度超过10厘米的已屡见不鲜,也有个别长度超过20厘米的。

汉代

汉代是玉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西汉时期社会用玉之风甚盛。前期流行的禽鸟形带钩在汉代仍十分常见,但钩首、颈部更加细长,钩身宽而略薄,纽端多呈扁平状长椭圆形,整个造形夸张变形,着力突出强调禽鸟的动态美感,体表多面无纹,也有饰精美纹饰者,一般为浅浮雕卷云纹,边缘多有阴刻平行线、云气纹、短斜线纹、网纹等,通体构图线条流畅,为汉代带钩中的精品佳作。

宋代

宋代玉带钩多见传世器物,出土不多,其风格特征带有汉代玉带钩遗风。如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也有窄腹体厚的,纹饰雕琢简练,多为浅浮雕蟠螭形、鸟兽形。矮纽、钮端呈扁圆状,此时就明显地已不具有实用器的功用。

元代

元代玉带钩钩首多为浅浮雕龙纹、花卉纹,龙形钩首多瘦长而扁薄,面额平整,五官短而靠前,钩体常雕蟠螭、荷莲及其他花卉图纹,蟠螭紧贴钩面,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钩钮矮而紧贴体背,钮端圆形或扁圆状。

明代

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复杂,流行龙首形钩,钩头比元代略大,头短宽而微昂,龙眼圆凸,嘴横平而张开,腹部蟠螭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龙距钩首距离比较元代带钩有所拉近。

清代

清代的玉带钩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形制也更加复杂,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较流行的龙首形带钩,龙首较前代高昂、龙眼凸现、嘴上下略倾,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蟠螭腾空而拉大了与钩体表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与明代器有明显区别。

总之,通过以上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到“玉带钩”完成由实用器向玩赏品的一个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地使用了动植物造型的浮雕和透雕技法,各种纹饰构图寄寓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吉祥的美好愿望,从而将作为社会玩赏品的玉带钩奇巧生动、赏心悦目的艺术神韵推向了极致。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