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么大的故宫,经历了600年时光,当你花了40块钱进去,却只能用一句“真大!”来表达,是不是少了点“内味”?
故宫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景点之一,让国内无数游客心向往之。走过六百载春秋的故宫,留给人们的不仅有深沉的历史记忆,还有扑朔迷离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故宫的小“秘密”,让你的故宫之旅能够有”内味“。
坤宁宫不住活人一直流传的坤宁宫不能住人的传闻,其实另有真相。早在雍正移居养心殿后,考虑到距离关系让皇后移居东西六宫好伺候皇帝齐聚,坤宁宫便闲置不再启用。同时也有野史记载,在清代孝庄皇后去世后,考虑无人可压制其魂魄,干脆将坤宁宫改建成皇家祭祀之地。这样一来原本空荡的坤宁宫阴气更重,自然不宜再住活人。
故宫早就有“地暖”皇帝嫔妃们为了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不仅在香炉烤炭,还运用火地取暖技术,在宫殿下地坑中燃烧木炭,让热量随地面自下而上传送,达到室内升温效果,此外还有北方普通家庭常用的火墙、火炕。考古学家还在养心殿地底发现大量水管,这是利用加热水温的方式烘热地面,防止燃烧炭盆导致火灾,堪称中国原始版地暖!
鎏金铜缸上的划痕故宫各处都有摆放着鎏金铜缸。这些铜缸原本是用来储水灭火,如今却遍体斑驳刮痕。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列强铁蹄肆意践踏紫禁城与圆明园,强盗们烧杀掳掠,甚至连铜缸上镀的那层黄金都用刀刮取,贪得无厌到令人愤恨。可以说,鎏金铜缸上的刮痕就是中华民族屈辱的伤痕。
宁寿宫前的狮子形态特异为安置先帝后妃建造的宁寿宫殿前摆放着一尊鎏金铜狮,其形态略有不同。它耳朵下垂、眉毛遮眼,敛去锐气反而多了几分温顺。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清代,这座狮像实际是为了震慑警告后宫不得干预内政而立,我们不难从它身上窥见封建专政影子,宁寿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城中城也不无道理。
隆宗门牌匾上有箭簇紫禁城里除侍卫任何人不得携带兵器,而隆宗门的牌匾上居然插着断截箭簇。它来源于嘉庆年间一次民间起义,打斗中箭矢直直射向隆宗门牌匾,留下了这截箭簇。嘉庆皇帝为了警示自己便下令保留,同时它也反映了百姓对荒淫无度的封建统治者的控诉和反抗,成了历史的见证物。
琉璃九龙壁上部件“造假”琉璃壁上九龙翻腾跳跃大显霸王之气,而造工精致的九龙壁居然有一块部件由木材制成,并非通体琉璃,年久失修后彩漆剥落才被发现。据说是由于工匠过错损坏一块琉璃瓦,但短期内无法再烧制,只得以木材顶替了。但真实原因现在已经无从知晓。
云龙石阶是由整块石头雕成太和殿前石阶用浮雕技艺描绘浮云游龙画面,其中共有九条蟠龙五座浮山,暗含九五至尊之意。同时为使整体观赏效果达到更好,避免错节,石阶由整块艾叶青石雕刻而成,可想而知工程量之巨大,工艺之繁琐。
紫禁城里的西式建筑紫禁城里并非尽是中式宫殿,在武英殿西北处藏着一座西式建筑,名曰浴德堂,据说是由元朝遗存下来的土耳其建筑,同时流传有该殿是乾隆皇帝特别建给异域宠妃香妃做澡堂的说法。
故宫内廷牌匾满汉双语而外廷只有汉字游览故宫时发现,内廷牌匾有满字,但外廷没有,其实是因为清朝灭亡后袁世凯称帝,掩耳盗铃地解释自己是要创建汉人的王朝,便命人挖去外廷满文,但当时溥仪和旧臣嫔妃都还住在内廷就没动工。
紫禁城9999间半房只是个美丽传说所谓9999间半,其实就是故宫的房间数,传言天帝居住的天宫房间数为一万间,古时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下,明朝建立房间时为体现对天神敬意,特意减少半间,而这半间房就坐落在文渊阁。
那故宫内到底有多少间房呢?经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统计后得出,共计有9371间,其中紫禁城内有8728间,紫禁城外有643间。
作为曾经的帝国中心,紫禁城已经走过600年岁月。故宫600年大展即将收官,下个100年,不知现在有谁还能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