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秋佳节倍思亲

人气:350 ℃/2024-07-19 20:49:11

岁月不停留,青春趱少年。回首过去,每当佳节,古人吟诗小憩,归宿月圆。不免有那么些诗的意境夹杂着我们心中的情感,渲染思念的氛围。有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凄凉淡月、有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的斑驳圆月、有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丰收满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曾经的苏轼曾遭遇过乌台诗案,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不料被御史何正臣启奏苏轼在湖州上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暗语潜藏讥刺朝政,随后便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一时难以平复的苏轼,只能被小人谮害,强蛮罪愆,被迫流离他乡。

宋神宗熙宁九年,长期在外的苏轼身处他乡,这一天皓月当空,浮光跃金,不免让他想起正在故乡当官的弟弟,于是,慷慨地写下那首万古流芳的《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对远方弟弟以及故乡的无限怀念。诗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从密州做官到惠州贬谪再到詹州望月,坎坷的一生,正体现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不畏精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苏轼出生时的前两百七十五年,唐朝有个放荡不羁的诗人,号青莲居士,年少时期的他,因为才华横溢,备受他人提拔,一出门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此看来是有多么广阔的胸襟和情怀!

早年时期曾云游四海,以山为伴,以水为师,四处漂泊。二十岁时行走川江,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更多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很多人认为是李白自己性格的原因导致他怀才不遇,扣壶长吟。其实这也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有关。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统一的朝代君主前来提拔,无论是多么有才艺的天赋之人,也终将沦为无名之辈的千里之马。

于是,他在孤寂时,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忧愁在思乡时,写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困苦在漂泊时,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凉昂首翘望,不禁想起,此刻的他也在他乡凝望思念着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百年来,对月亮的思念所表达的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月亮是对亲人的眷恋,故乡的怀念,因为有月,所以使得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厚起来。这个中秋,让我们放下电子产品,陪同我们身边的亲人,吟诗浅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