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根据《猫眼》电影统计,截止10月28日《少年的你》总票房已破6亿。
豆瓣评分达到了8.4分。
昨天晚上,我和闺蜜去看了这部电影,进影院之前,闺蜜告诉我,看这部电影要准备好纸巾。
果不其然,随着电影的播放,影院里时不时就会传来抽泣声。
周冬雨影后级别的演技加上易烊千玺爆发式的表演,给我们呈现了两个同病相怜的孩子,如何相依相靠,为了"走出去"用尽全力的人生图景。
走进影院之前,我只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校园暴力",走出影院后,我才明白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你就应该知道,它不止体现了"校园暴力"这一主题,而是为了通过这一主题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1陈念悲剧背后的真相陈念说过一句话:"在这里不需要朋友。"
校园暴力受害者胡小蝶跳楼自杀之后,学校其他同学都像旁观者一般围在周围看热闹,只有陈念鼓起勇气为她披上了外衣,因此,陈念成为了校园施暴者魏莱等一伙人的下一个目标。
当警察找陈念询问胡小蝶自杀情况时,陈念说了这句近似无情的话。
"在这里不需要朋友"意味着她是被孤立者。
但同学的孤立对她来说也许不是最难以承受的,因为她有一个更加让人难以承受的家庭。
陈念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的母亲因为欠债常年不在家,母亲的说法是:"我在家你反而不安全,你一个学生,他们能把你怎么样?"
而我们看到的是,每当讨债者砸门的时候,陈念独自一人缩在柜子旁边,紧闭双眼一声不吭,像一艘孤零零的小船等待着暴风雨平静。
陈念的母亲没有想到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会让她独自承受她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风雨。
其实母亲欠账是陈念心中的一根刺,可以说她是羞愧的,后来这件事被人捅了出来,还把催她母亲还账的信息群发到班级群里。这让她本就摇摇欲坠的身躯更加难以承受。
母亲选择逃避的方式躲债,却让即将高考的女儿来为她承受这一切。
她经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咬咬牙,等高考完了我们就熬出头了。"
我不明白她在电话另一端对女儿说出这番话的意义。
她一边把自己都不愿意面对的灾难,留给了自己女儿;一边鼓励女儿忍耐。
正是因为她毫无担当的行为和错误的意识灌输,才导致了陈念万事忍为先的性格。
所以她才会在遭遇校园暴力之后不告诉老师、不告诉家长、不愿意报警。
她认为,只要考到北京,她就赢了。
为此,她愿意忍受一切,即使是被拍裸照。
如果在一开始,她就反抗,就表现出"我不好欺负"的 样子,那么柿子挑软的捏的校园施暴者们也不敢挑上她。
可是,她的家庭教育让她从小只有忍耐意识,没有反抗意识。
但任何一种情绪压抑得越久,反弹就会越厉害。
所以在当魏莱说出一番毫无悔恨的话时,陈念才会一时冲动将她推下去。
家庭教育多么重要,父母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形成潜意识,日久天长便成为命运。
陈念的悲剧,始于母亲的软弱式、逃避式教育方式。
02小北: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小北对陈念说了一句话:"说好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结果说好要保护世界的陈念,失手成了杀人犯,说好保护陈念的小北实现了承诺,自导自演一出出拙劣的戏,为陈念顶罪。
电影中的女警说过一句话:"没人愿意为另一个人背上杀人、强奸的罪名。"
年轻男警却说:"我和你不会,因为我们是成年人,而他们是少年。"
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少年们更加懵懂和单纯。
或许有人认为,用懵懂、单纯这类词形容小北这种街头混混不合适。
可是,小北对陈念说过一句话:"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小北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丢下他们母子跑了,而她母亲为了改嫁也抛弃了他,在他13岁时,便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屋子里。
打架斗狠是常态,鼻青脸肿是标志。
从小就靠自己生存的小北,一次正在被殴打的过程中,被陈念看见,并报了警,从此和这个善良的姑娘相依为命。
她是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也是第一个关心他的人。
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关心和爱的少年,面对第一个真心关心自己的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守护。
陈念之于小北,就像绝望中的阳光,窒息时的氧气,那是生命。
而正是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没有感受到来自亲人的一丝关爱,才会对温暖这么敏感和在意。
所以在陈念误杀魏莱之后,他千方百计为其顶罪。
因为对他来说,保护陈念,就等于保护自己。
看了小北的故事,才理解"父母"二子的含义,只生不养,不配为父;只养不育,不称为母。
03魏莱永远没有未来电影中给我最大触动的反而是反派人物魏莱。
她总是挂着一幅天真无邪的脸,做着穷凶极恶的事。
电影中,胡小蝶因她为首的施暴者们的欺凌而自杀,当男警察到她家对她母亲说明情况的时候,她母亲的反应让人大跌眼镜。
没有生气、没有悔恨、没有愧疚,有的只是对女儿的维护和对死者的鄙视。
她说:"我们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她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
她还说:"那个自杀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学和她开几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楼自杀了。"
面带微笑,语气平稳。
从她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私与冷漠,为袒护女儿连死人都不放过。
有道是有样学样,有这样的母亲助长气焰,魏莱能够理直气壮地伤害别人也能理解了。
而魏莱的父亲,更是一个奇葩,他在知道女儿在学校欺凌同学后,没有选择沟通解决问题,而是一年不和女儿说话,这种冷暴力的处理方式不是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阴暗面吗?
造成魏莱悲剧的元凶是什么?
真的是推她下楼梯的陈念吗?
不,是她的父母!
电影里有一幕是这样的:魏莱的尸体被放在停尸房里,父亲选择眼不见为净,扬长而去,母亲望着丈夫的背影,右手捂住胸口,悲痛不已。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觉得实在是讽刺。
魏莱的未来正是被他们一手断送,他们却不自知。
04逃脱不了的命运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一群高中生把同班同学打死,问他们话的时候,他们说,他们不知道这样会把一个人打死。"
在回家的路上,陈念对年轻警察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这两句对话,都体现了少年的懵懂和无知。
可无知不应该是少年人的标志,更不应该是帮助他们犯罪的利器。
陈念的懦弱,小北的敏感,魏莱的残忍都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错位。
从影院走出来后,我迫不及待地发了一个头条,脑中一直回放陈念将魏莱推下去的那一幕,感叹着,这似乎是他们逃脱不了的命运。
作者:大黎,一个平凡却不甘平凡的写字人。
公众号:大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