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是中国的一道传统家常名菜,因为口感极佳,吃到嘴里肥而不腻,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喜欢吃这道菜,红烧肉在中国,历史非常悠久,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红烧肉的发展历程。
古代关于红烧肉最早的文献记载,应该是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北魏文学家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里面详细介绍了红烧肉的做法,所以推断红烧肉大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普及开来的,到底是谁发明的就弄不清楚了。
《齐民要术·蒸缹》记载了这道菜的详细做法,那个时候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把一只猪洗干净,然后切成四块,放在大锅里面,用清水煮一遍,煮好之后,再切成小块,换水继续煮,反复煮许多次,就是为了把猪肉里面的油脂全部煮出来,煮好之后就放到锅里,加入配料一只炖,等猪肉的颜色变成琥珀色的时候,红烧肉就做成了,这样的红烧肉,因为没有了油脂,又煮的稀烂,入口即化,再有配料熏入淡淡的甜味,吃起来,简直不要太美味。
后来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也是个吃货,他根据红烧肉的做法,又改良了一番,创作出了东坡肉,相比红烧肉的小肉块,东坡肉的肉块更大,而且切得方方正正的,形状大小跟麻将差不多,东坡肉的最核心要点,就是需要用小火慢慢炖,需要点耐心了,做出来的肉鲜红光亮,香味更浓郁,吃起来也更加酥脆,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了。
到了明清时期,红烧肉的做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朝的文学家袁牧,写了一本《随园食单》,详细说明了清朝时期三种主流红烧肉的做法,其实三种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根据各个地区的人的口味略有调整而已。
当时红烧肉的三种做法,一种用酱油,一种用甜酱,一种什么都不用,用一斤五花肉,肥瘦各半,或者肥多瘦少也可以,盐的用量为三钱,清朝的一斤跟现在不一样,有590克,一斤16两,一两十钱,折合下来一钱大概为3.69克,三钱大概为11克盐。
然后加入纯度较高的酒,慢慢的煮,煮开了之后,捞出来,然后洗干净,虑干,切成十来厘米的大块状,加入八角桂皮生姜冰糖等配料,用大碗盛着,放在蒸笼里面蒸到八成熟,拿出来再切成麻将大小,然后再炸成焦黄色,在加入配料,用小火慢慢煨一个小时,等肉蒸到酥烂的时候,加入一点蒜苗,再稍微煨一下,然后撒一点葱花,一碗红烧肉就出来了。
这种先蒸后炸再用小火煨的方法,出来的红烧肉,颜色如同琥珀,就连瘦肉也是入口就化,又酥又甜,不过这种做法比较考验火候功夫,当时有“紧火粥,慢火肉”的说法,意思就是煮粥要用大火,煮快一点,煨肉则要用小火慢慢煨。
发展到现在,红烧肉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比较出名的有根据新中国一代伟人的口味改进的毛氏红烧肉,还有苏浙地区的甜味红烧肉,还有华北地区的北方红烧肉,四川地区的川式红烧肉,等等,但是不管哪种红烧肉,基本上都是以酥和香为主要要点,只是配料和流程各有不同而已,可以说中国人,在吃这一方面,已经将技能树全部点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