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省名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南瞰四川、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国接壤,境内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伏羲
一:行政区划截止2018年初,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合计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合计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兰州市城关区中央广场1号。
甘肃省行政区划图
二:地形地貌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有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肃省地形图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甘肃省详细地形图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肃省坡度分级分布图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甘肃省地貌分布图
三: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类型分布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
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分布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四:水文河流中国水系分布图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甘肃省水系分布图
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甘肃省河流分布图
五: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甘肃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甘肃省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各类草地资源,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甘肃省土里利用分布图
2:植物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七次甘肃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覆盖率11.28%;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5%。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甘肃省林地资源分布图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
甘肃省草地分布图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资源有7大类:
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
文冠果
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
龙须草
淀粉及酿造类植物有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苓等;
土茯苓
野生化工原料及栓皮类有20多种,如栓皮栎、五倍子、槐等;
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
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
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菜等。
甘肃是中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中国第二位。主要经营的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冬虫草等。
中华猕猴桃
3:动物资源
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康县、成县、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中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猞猁
4:矿产资源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图
甘肃省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中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据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年),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阳山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据估算,阳山金矿已探明的黄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
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图
5:气候资源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风力资源居中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甘肃省风能资源分布图
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图
拓展阅读: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