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现实意义:东方国学原创,论语中杀身以成仁

人气:291 ℃/2024-03-12 12:17:49

"成"指成全。"仁"指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这句话大意为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来泛指为了维持自己内心坚持的理念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的典故是: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这时子贡又问孔子:"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即如果"义"与基于生命本身的"利"产生冲突时,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去维护公"义"。与此理念相似的有孟子虽然"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但由于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如果非要做出抉择,只能"舍生而取义"。孔孟二人做出的抉择也是儒家义利选择的典型体现。

本文作者:高远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