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岳伯川所作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一句唱词:“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若将曲直无颠倒,脚踏莲花步步生。”
唱词中的“修行”,简单理解,就是积德行善。
唱词中的“公门”,就是古时候的官府衙门,上至三省六部,下至州府县衙,都是权力机构。身在其中,不同于市井百姓。做好事,可以惠泽众人;做坏事,便要殃及一方。“公门好修行”,不是说修行容易,而是说衙门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积德行善的空间也就越大。
无论是宏篇巨作,还是笔记小品,很多古籍中,都可以读到“公门”积德行善的故事,看到中华民族可贵的人性光辉。
修行,心系底层百姓,关爱弱势群体
王辟之(1031—?年),字圣涂,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北宋时期大臣。其所作的《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内容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年)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
《渑水燕谈录 卷二·名臣(2) 》中记载:“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縗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任邠州知州时,有一天登楼欢聚,正要举杯饮酒,看到远处有人披麻戴孝制作葬具。范仲淹派人询问,得知是一个书生客死邠州,没有棺材和治丧用具。范仲淹十分同情书生的遭遇,立刻撤去酒席,资助办丧事的人。
近人丁传靖的《宋人轶事汇编 卷八 范仲淹子纯佑 纯仁 纯礼 纯粹》中记载:“范文正公镇越,民曹孙居中死于官,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长子方三岁,公乃以俸钱百缗赒之,其他郡官从而遗之,若有倍公数,公为具舟,择一老吏送辖其舟,且诫其吏曰:过关防汝以吾诗示之。——青琐诗话”
范仲淹被贬到越地时,下属一个小吏死在任上,家贫子幼,没有回家的路费。范仲淹用自己的积蓄,周济孤儿寡母,雇了一条船,派一位老衙吏,护送灵柩和一家人回家乡。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开创北宋改革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节操,千古传唱。不仅治理国家大有作为,而且关心底层民众,关爱弱势群体。
修行,难得的是持之以恒
人们常说,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人称马皇后。无论是在南征北战的创业初期,还是在当了大明皇后的辉煌时期,都修行不止,一以贯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因为交通线被元军切断,和州孤立无援,生活艰难。马氏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抚慰眷属,她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稳定了后方。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强敌陈友谅兵临江宁(今南京市郊)城下。城中人心惶惶,有的打算逃难,有的忙着窖藏金银,囤积粮食。马氏镇静自若,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稳定了军心。
当了皇后,修行的意愿丝毫不减。
有一天,朱元璋脾气暴躁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便假装生气,赶忙把被责备的宫人送到宫正司。朱元璋问为什么?马皇后说:“您生气的时候,处理难免有所偏重。交宫正司处理,会公正合理。”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卧病在床。群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自知难以治愈,“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明史·后妃列传》)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劳民伤财的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病入膏肓的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气急败坏的皇帝就会严惩太医,这是我万分担心的。
即使病情严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也念念不忘修行,为他人着想。
修行,贵在关键时刻
有人在日常小事上,念念不忘积德行善。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则乱了方寸,犹豫不决,甚至望而却步。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会松懈。
曹彬(931年-999年),北宋开国名将。开宝八年(975年),曹彬围困南唐首都金陵。城池将要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了,众将领急忙探视病情。曹彬说:“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宋史·曹彬列传》)——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但只要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
众将领都答应了。果然,城池被攻破,百姓未遭涂炭。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也受到了优待。
破城在即,很多人摩拳擦掌,要过过杀人的刀瘾,发抢劫的横财。作为一军主帅,手握多少无辜人的性命啊!关键时刻,方显修行本色——敬重生命,拒当屠夫。曹彬所为,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由此具备了圣人的心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谁人能免?来到人世走一遭,要做善事,留清名。范仲淹,马皇后,曹彬,是也。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学习,牢记,更需要发扬光大!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