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绍兴老城区作为当年的越国国都、绍兴府治和山阴县治的所在地,其中真地蕴藏着无数至今尚未得到彻底挖掘的人文宝藏,除了近年來人民政府已经修复和重建的以外,近來我查阅了一些地方史志和老一辈本地知名人士的回忆史料,发现不说别的,仅仅是城区内的这座卧龙山(府山),其实除了现在已经修缮和恢复的一些著名古迹之外,还有以下这十处古迹至今仍未得以恢复、重建和开发利用呢!
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十处还未被发掘开发的名胜古迹吧!
①快园
在卧龙山的北麓,现在已划进绍兴饭店内了!明朝时的张岱曾把快园内的诸多建筑的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开门见山,开牖见水,”这山就是卧龙山,这水便是的环山河水引入的韩家池,事至今日,虽然许多景物巳不复存在或者早已旧貌变新颜了,但留存至今的“快园”毕竟就如当年的美人一样,虽然已经“徐娘半老,但却依然是“丰姿犹存”!请看下面这张照片就是今日之快园一角!
②旧山阴县署
府山的南麓(前面即是偏门直街)原是宋朝时管理有关马政的上、下省马院,到了元泰定贰年(1325)年改建为山阴县署(此前山阴县署在塔山南、承天桥东),明、清时仍以此为县署。进入民国之后,始将山阴、会稽两县合併为“绍兴县”,国民党的县政府办公于旧会稽县署(即现在的鲁迅电影城所在地)后,府山上的山阴县署才改为“绍兴地方法院”,解放后又拆建成为绍兴丝织厂。(请看下面这张清光绪年间所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的左下角绍兴城隍庙之右就是当年的山阴县治。)
③朱熹祠
在府山之西岗。宋淳熙中(1174—1189)浙东大饥,朱熹奉命担任“提举浙东茶盐公事”,至越州后,改革弊政,勤政爱民,并讲学敷教,颇有政绩,后人因此建祠祀之,元重正年间(1341—1368)廉访使王某又增葺,后改稽山书院,明知府萧良干又复为朱文公祠,并增建一座建筑,称为“仕学所”,后又改为稽山书院。
④五贤祠
在府署上面(即现在所建的越王殿后面山上),曾祀越大夫文种、范蠡、汉太守刘宠、明太守汤绍恩和清太守李铎。
⑤忠孝祠
在山之东麓、宝珠桥附近。原称愍孝祠,祀孝子蔡定。据《宋史》孝义传等记载,蔡定,字元应,会稽人。父蔡革,依附郡城的狱吏,依靠为人做笔札工作用來谋生,后因狱吏坐舞文罪,蔡革受牵连而坐牢始终没有得到判决,蔡定多次要求代父坐牢及效命戒行,用來抵赎父罪,但官府始终不答应,蔡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以自己的死,换来父亲的生,就在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写下其父不应受罪的申诉牒和自己的墓志铭,放进自己的衣衫内后,自投府河而死。此事被太守翟汝文知道后,就释放了蔡定之父,并出资安葬蔡定。到了绍兴三年(1133)太守王绹还为他立了祠,称为愍孝祠。以后在明朝嘉靖中期又增祀了在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陷越州时因英勇不屈,全家四十余口均被杀害的曾怘,并将此祠改名为忠孝祠。
⑥历代州、府官署
府山的东南麓自唐代起就一直是节度使及州治的官署。唐代诗人元稹(微之)曾任越州刺史,他在州宅诗序中说:“州之子城,因种山之势,盘绕回抱,若卧龙形。”他还向诗友白居易夸耀州宅之美如蓬莱仙境,说是“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之句,以致于唐末节度使,后来被立为吴越国王的钱镠,还因元稹的这一诗句,建了一座蓬莱阁,并以州治所在地作为吴越国的东府。
以后卧龙山也仍然继续作为州署和府署。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吏部郎出知越州时,曾在其署中建造了清白堂;文学家曾巩(子固)任越州知州谢建造了卧龙斋,用来读书理政;宋高宗赵构在建炎三年(1129)十月从杭州逃到越州时,也曾一度“驻跸”于州署,并在建炎四年(1130)改元为绍兴,升越州为府,并以年号为府名,龙山也因此而被称为府山了!
元代设绍兴路,仍以原府署作为路廨(官署、办公地),明、清时也仍以它作为府署,因此府山上其实还曾有过不少古迹:例如明代在署内曾重建过纪念范仲淹的清白堂、希范亭,郡前并有额为“百代世表”的石坊,还有松风阁等;清代曾建有百忍堂、丰乐堂、阳春台等;辛亥革命时1911年成立绍兴军政分府时,也曾设于旧府署内。(下图是当时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发给商务总局的照会)
⑦九曲山房
在山之北麓,即现在的府山后绍兴饭店一带。此地旧有九曲弄,“九曲山房”也因此得名。此建筑系清朝宗稷辰所建。宗稷辰(1792—1867),清代官吏、学者。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今绍兴)九曲弄人。道光元年举人。咸丰初迁御史,曾疏请各省实行保甲,又荐举左宗棠等人,尝筑济宁城墙御捻军,历官内阁中书、山东运河道、御史等职。为官期间,颇能体恤民情,直陈时弊,著有政绩。晚年归乡,建此九曲山房,其中有“治南圃”、“听雨轩”等。宗学推崇程颖、程颐、朱熹和王守仁、刘宗周,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先后主讲于绍兴龙山、蕺山书院,并在家里设立四贤(即程朱王刘)义学,躬亲讲学。有《躬耻集》、《四书体味录》。
⑧葛壮节公祠
在山之西麓。祀******战争中抗英名将葛云飞。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清末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名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后任定海镇总兵,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再犯定海时,他与寿春镇总兵王锡鹏、处州镇总兵郑国鸣,据守定海,奋勇抵御血战六昼夜,更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阵,战斗二里许,格杀无算,身受四十余创,炮弹穿胸背,直立崖石而死,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抗击外侮的英雄,他殉国后,被谥壮节。此祠建造的时间存有二说:一说建于清代;一说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有待进一步查考,解放前此祠尚存,遗址即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府山西路的市五金螺丝钉厂。
⑨仓帝庙
在山之西北麓,原府山西路市五金螺丝钉厂一带。供奉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原庙早圮,明朝时郑一(曾任山西按察使)重建,后又增,清乾隆元年(1736)邑中人士复建。仓颉相传是黄帝时的史官、汉字的创始者,或说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旧时尊之为帝,敬之为神,因而建庙,春秋祭祀。庙有正殿三楹,中奉仓颉,左右配祀沮诵(传说也是黄帝的史官,与仓颉一起创造文字)、史籀(周宣王之太史,曾作大篆十五篇,姓名不详,以史籀称之)和胡毋敬(秦太史令)、程邈(小篆隶书创始人),庙内还有文武二帝(即张亚之、关羽)魁星阁等。清代刘正谊编有《仓帝庙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曾刋印过,卷首有地方人士王子余序文。
⑩张神庙
在山之西北麓,与仓帝庙为邻。张神原系宋漕运判官,名张夏,又有人说名叫張夏本,他是萧山人,宋景佑中(1034—1038)以工部郎中受命来浙江护堤,有功于保卫浙江海塘,因此立庙以祀,旧时绍兴各地张神殿比较多,不过据前辈老人云:此张神殿遗址在八十年代的府山西路26号内绍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傍,当时尚有大殿残存,只是其石柱上的楹联巳在文革时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