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上学要交学费,收据取回吓了我一跳,一学期的学费竟然超过万元之多。望着单据我陷入了沉思,儿子读书、自己读书时的费用一一在脑海中浮现,将我的思绪又拉回那久已存封的岁月……
读书交学费,古来有之。自孔子时即有学费的记载,不过那时不叫学费,称束修。旧时多以物为主,逐步过渡为钱币,我们的父辈读书的很少,那时多是读的私塾,普通的农家子弟往往雇不起老师,没有资本交学费而无法读书,因此我的父辈斗大的一字不识半升。我们这一代当年家境贫寒,姐妹较多,读书也成奢侈行为,解放后普及教育,家住学校附近,当年有老师在我家代饭,老师和我家人很熟,姐姐们都比较聪明,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千方百计的劝父母给孩子读书,父母也深受没文化之苦,没有因困难而不给孩子读书,据姐姐们回忆,当年一到开学时都不敢上学,因交书学费害怕被老师批评,好在老师比较客气,能拖则拖,大多是最后交的书学费。还好姐姐们读书都很争气 ,文革前一年,三个姐毕业升学,大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二姐读了地区最好的重点高中,三姐考上了初中,曾一时传为佳话。我读书是在文革期间,我记得第一学期交1.5元的费用,二年级时二姐成了民办教师,作为老师亲属免除了学杂费,只交0.75元,一直到小学毕业。
读初中是在本地农中,所有老师均是民办教师,一学期的费用是2.5元,早上起来和下午放学后都会到田里去割猪菜(草)喂猪,一年家里养一头猪,年底卖钱,姐弟学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笔开支,我印象中直到读高中时还多次割过猪菜。
高中是在乡里读的,一学期7.5元,但有助学金了,一学期竟然有5元,当时非常满足,总的算起来整个高中期间学费减去助学金花的钱不到20元。
上大学花钱就更少了,当年考上的是大专,国家补贴19.5元,除去伙食费16元,还余下3.5元零花钱,那时年龄小,也不与人攀比,除去一般生活用品,其他根本舍不得花钱,正常的节假日都是在学校度过,外出能步行绝不坐车 ,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假期间补贴刚好供开学的书学费,即使不够缺的也很少。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儿子开始读书 ,书学费还可以,那时也没什么辅导班 ,基本就是书学费,每学期的费用也就在10元以内,感觉不出压力 ,儿子读初中时已经有择校费一说 ,儿子成绩不错,自己考入县中,每学期在20元左右,因家离学校较近 ,每天回家吃饭,所以花费的也不太多。九十年代后期儿子读高中,费用大幅上升,高一的时候一学期交650元,拿到缴费通知时 ,我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爸爸一生上学也没有你一个学期花的钱多,当时儿子笑着说 :我已帮你省了许多钱了,我的同学仅择校费就二万多。我被他说得无言以对,如果不努力,做父母绝不会因为钱而放弃孩子学业,这是中国父母的习惯性做法,但挣钱确实是不容易的。
千禧年后儿子读大学,第一学期开学要交费1.5万,那时我一年的工资也就2万左右,老婆面临下岗,虽说现在看钱不是太多,那时候还是不小的数目,基本上一年省吃俭用结余的钱每到开学就被儿子带走,一直到本地医疗改革后,我的收入增加才改变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孙子上学从幼儿园开始,在大城市里,基本都是近万元,儿子虽然收入还可以,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我想一学期虽然没有他爸爸一生读书花的钱多,但也少不了多少。有时我在想子女教育,家长愿意花钱,个个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是互相攀比,苦了学生,也苦了自己,同时也养肥了一些所谓的“教育者”,是否都是必须,值得思考。义务教育,虽然时代进步,硬件设施建设需要钱,但整个的发展并没有一代与一代之间形成近千倍的距离,而费用却成百倍千倍的上升,是不是值得我们的教育部门深思一下,切实拿出措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公正教育的同时,也使家长有能力付得起昂贵的教育经费,落实真正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