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鼓楼东大街:六十年代太平街轶事,下

人气:312 ℃/2024-12-07 23:05:04

从西头十字街口说起

十字街口东南角1932---1963年曾经是一台压井,六四年改为自来水井,供周围百姓吃水。

门牌号(16号),东邻水井旁边有个小街门是太平街小学的分院区,里面北屋三间,西屋三间一个不大的小院,设有两个教室。

东邻门牌(17)号,是陈氏“复增诚”酱园大门,这一字号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大门为了进出货方便没有青石台阶,不设门槛。经营模式为后厂前店,酱菜品种多,如:疙瘩,萝卜常年咸菜外,还有水晶地环,五香疙瘩皮,甜蒜,腌制香椿芽…等时令酱菜。采用花生米,核桃仁,疙瘩丁,黄豆,姜丝等腌制的什锦酱菜很受大众欢迎。品牌水晶地环,制作精细考究。每年秋季地环上市时,经过精选。装入丝袋,扎紧袋口。放入腌制的缸内,然后倒入甜面酱,每十天将丝袋拿出上下颠倒数次再错置有序放入。腌制六十天取出。这时地环红彤彤晶莹剔透,甜,咸适口是各大饭店,乡绅饭桌上的必备小菜。尤其疙瘩咸菜,不入色、不加酱料,全凭长期翻晒腌制,头年入瓮,第二年才卖,菜心质细而透亮,口味咸而回甘,很有特色。酱园制作的酱油,香醋,甜面酱也是很有名。该酱园不挂招牌进门左拐才能找到出售的柜台。五间做铺面的邻街房却向内开门。门头房左侧是多间房屋、篷帐的制作间,右侧是大空场大瓮腌制区,正南三进院落厅房,青石条高拔台屋才是住宅,

大门内全部是陈氏本家本族没有外姓。

解放后酱园公私合营。归属国营蔬菜公司,为了便民沿街开了两个玻璃门,又增加了蔬菜、烟、酒、调料的品种销售。但附近居民还是习惯称复增菜组。合营后酱园的传承人陈铭章做为资方参与酱园的经营和管理。

陈铭章从小喜爱武术,可苦习练,基本功扎实,四通锤,太极拳,太极剑习练的炉火纯青。五十多岁的人六十斤重的石锁单手举起,弟子众多。成为濰坊武术界的一面旗帜。于一九九二年去逝,享年七十三岁。育有三子四女。小女儿陈天萍:一生从医,退休后在爱国路东侧开了一家“陈萍诊所”,近二十年来方便周围百姓打针吃药,深受居民喜欢。现在还继续营业。

弟弟陈铭圖1942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潍坊刚解放时,庆城门楼上第一幅毛主席的巨幅油画画像就出自他和他的学生之手。解放后从事教育事业,就任濰坊第三中学美术兼体育老师。于一九八九年去逝,享年六十七岁。育有七子一女。长子陈治: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潍坊市教委小学数学组教研组组长,胜利街小学副校长。次子陈冲:潍坊发动机厂铸造工程师,退休后被龙口私企长期聘请。六八年厂内排练舞剧“白毛女”,是大春的扮演者。六子陈沛:主攻小提琴乐器,曾担任潍坊文工团团长,在文艺,音乐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东邻门牌(18)号,是一个大车门,西旁还有便门过道屋,(当时已坍塌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个大敞口和一面屋山墙)里面是一个较为宽敞的空场,解放前曾是一个碳庄,掌柜人张皆。公私合营合进了南门党家湾涯碳庄,以资方代表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掌柜人育有三儿二女,小儿张兆智:五三年生人,从小心灵手巧,聪明好学,98年任濰坊柴油机厂质检科科长,没有文凭,没有学历,在这个人才聚集林立的大单位,做到这个职位是何等不易。大门内还居本家堂弟张明。育有一女张兆娟,在潍坊草织品厂工作。恢复高考后担任潍坊一中教研室主任的高永国居住在这里。李、杨、王姓等多户居住在这里。后来复增酱园为方便进出原料或制品在此院西墙开了一个大门,当时送菜,拉货的车辆非常多。每逢五月中下旬酱园会收购大量的蒜苔、大蒜准备腌制,这时候酱园会邀请邻居街房的大妈们,自带工具到这个空场里按照要求把蒜苔切成一寸长段,把蒜胡子削掉切去蒜秸。多劳多得过磅记重,一天也能赚二、三块钱,但时间不会长四、五天时间就结束了。秋季疙瘩上市时酱园同样会采取同样的办法。要是延到星期日会大人孩子齐上阵,整个场合也是很热闹。

东邻门牌(19)号,是陈麦农家,有过道屋小门,两进小院落,是书香门第。1935年在郭宅街路北郭氏家祠小学教书育人,后来在增福堂小学干过一段校长。解放后任三中教师。退休在家时还配合居委会给居民读报纸,学文件。儿子、儿媳都是教师,孙子陈兆方担任商校副校长。

东邻门牌(20)号,是一个小门口,因年久失修门洞屋已坍塌只留下一个敞口,过道很深尽头是是郎姓住户,右拐有五进小房院落,每院都是北屋三间,从中间过堂可进入下一个院落,一次类推有五进院落,住有谭姓大家族,掌柜人谭维孝,外人称谭四爷,解放前做洋布、洋线卖买,生育五儿一女,谭镇、谭铎……等,老大谭子金,是金祥斋厨师长,当时号称凉菜、热菜一把勺,五十年代的全国老动模范。老三谭钧,育有三子两女,大女儿婆家是回族,长子谭法堂,是莱西人大主任。次子谭法禹:在绵纺厂工作,业余爱好耍网打鱼,非常自由潇洒。小女儿谭建慧:小时得脑瘫,父母一直扶养到去逝。

东邻门牌(21)号,是一个有过道屋的小门,屋的上部还建有小阁楼,进门左拐邻街三间屋窄窄的院落,有王姓多子女户居住。顺着过道往里走左拐,是一个有南北各五间房舍的大院高姓家族,是太平街高梓的后人,外人称高大奶奶家。还住着一户秦姓家庭,家有小男孩起名叫秦雪人很有创意。八几年高家后人在清理门洞阁楼时,发现一个破旧小皮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些女人带的首饰,在邻里街房沸腾了一时。

东邻门牌(22)号,是一个带有门洞的中型门,里面的房舍保护完好整齐划一,门房屋住有专印(不知乳名还是大名)和他奶奶生活在一起。往里走是三个门楼院落是,解放前东门里仝和绸布店的掌柜人李承修(音)家宅。当时是本家本族居住没有外姓,,后人李兆明,李兆娟,李兆年居住在这里。李兆年在潍坊化机厂工作。电焊技术从理论,运条技术全厂考试多次获得第一名,退休后私企老板。

东邻是一家张姓独身老婆婆单门住户,无儿无女,整天喜滋滋,咯哈哈座在门口的蒲团上,嘴里虽然没有一颗牙齿,但吃潍县萝卜不成问题。老伴经常换,每逢见面首先要说的话是,以后过日子要吃馒头不吃pa.gu、地瓜,邻居街房调侃她为“面肚”。

东邻是一家刘胡子微型小卖铺。这家小铺面房面积有六,七平而且还是吃住一体加售货。老板姓刘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面相很善,见人还没说话笑容先挂在了脸上,留着较长的胡须,小孩简称他刘胡子。一扇蓝色的玻璃门,进门便是用木板钉制的简易货架,放在一张不大的橱柜上,上面摆着胖孩牌,友好,丰收,葵花牌等低档香烟,记得当时葵花牌香烟九分钱一盒。橱柜上面有个大口瓶子,里面盛着橘子糖一分钱一块二分钱三块。还有小孩子低档玩具水鼓都,卡子摸,玻璃球等在篮子里放着,小风车在墙上插着。还有蜡烛,蚊香,冬天卖糖稀给小孩,五分钱可以用两根竹签粘上比栆大一点糖稀给你玩,过年还卖滴滴金招惹的孩子们留恋忘返很是热闹。货架后面是老板吃住的地方,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点以前不会关门打烊,有时就是关了门,有人敲门老板还是会开门为你服务 。

东邻门牌(24)号,是马家火烧铺,他是前后两间房。育有三子一女。做传统的软、硬面火烧,和对面张家的经营模式相似,夫妻店,男人首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主妇制作火烧形状,男人守炉,兼着售货。没有顾工和亲属参与。当时二两粮票,八分钱一个,不要粮票,一毛二一个。虽两家近在咫尺,做着类似的面食,从无争吵,竞争,多年相依生存,和睦相处。各类火烧货真价实,以诚信得到了周围居民赞扬。从马姓的火烧铺往南一条路是四合头街,可以去忍合街,鞍子街,王家场院,南马道。

过了四合头街北头路口门牌(25)号,进门后左,右两个窄院落各有三间北屋,住有造纸厂职工:汤长清,于姓,丁姓住户。

东邻门牌(26)号,是解放前开红白喜事赁铺的后人李惠林弟兄俩居住在这里。进门三个院落邻街是小二层楼,后来有苏,孙,朱姓进住,但这个院内的大部分房产是赁铺李家所有。

东邻门牌(27)(28)号,此处大宅院刘姓,他们是近房本家。在这发生的故事不少。其一:清朝同治年间,正是太平街刘氏十一世祖刘潓当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绅与慈善家。他在为儿子建房时,对家宅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他久闻房后忍和街街风民俗好,为了推崇与敬意,便在建毗邻忍和街的南屋时有意少盖了两间房,在忍和街路北留出一块丈余见方的空地,因此形成了东,北,西三个屋山同时显露的格局。又在空地中间打了一眼井,解决了忍和街居民吃水问题,北侧还贴墙盖了一座小庙,就形成了一处独特的微型景观——“三山一水一庙堂”,成了城区地名的一个“掌故”。刘家本是潍县望族之一,他家那气派的家词,就建在隔街的八仙巷街上。后来,这太平街门牌(28)号宅子,就归刘友恭(刘惠的孙辈)家居住,他是城内知名教师,字益三,以字行,擅国画。

门牌(27)号宅子归刘作恭居住,他热心教育,于1912年,利用他家的五间临街屋,办起了“刘氏研志小学”。后聘请丁云五先生任校长,当时的学生如于沅伯,陆文会,刘子余,田复生,刘方格,裴灵春等后来都有所建树,还有潍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宋伯行先生,也是在这里上完初小的。1917年,学校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办。刘作恭的儿子刘心培,字丹如,知名教师。他的孙子刘秉信一生从教,曾任太平街小学校长,是资深的文史学者。随着历史的长河迁易变更,这太平街刘氏大住宅陆续住进了,姜、张、李、宋姓等十多户,还有公安局干部杨玉麟居住在这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东邻门牌(29)号,是独门户,有于姓多子女家庭居住在这儿。

东邻门牌(30)号,是两户居住,丁,高姓居住在这儿。

太平街目前还存在,但已成为掩映在楼群中的一条小道了。我小时候在太平街度过了童年,度过了少年又在太平街小学毕业。与太平街有一段割不断的缘分,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

笔者《六十年代太平街轶事》的编写,是在查看了大量过去文史资料的基础上,重加搜集补充整理编写的,目的是还原六十年代的太平街的人为信息和居住环境。太平街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仅是搜集到的资料也难以全部收入此文中。如:太平街小学的校舍收集到的资料就有十几个记载,有的只有几句话,有的只是代笔一提,笔者只好反复斟酌,逻辑推理,现实状况与解放前记载作对照,以便于读者的回忆和理解。尽管编写时慎之又慎,反复查对。但太平街的历史太长太悠久,特别是朝代转换时期的家族兴衰,房舍易主变化太大,有些街房老住户的介绍也难以取得一致,因此笔者在编写所未查到的或删除不当而造成的遗漏,更有知识才能不足而造成的谬误等等,不足之处为数不少,尚望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完)

(齐国治、谭宝让、葛本杰、于洪光提供部分资料)

笔者:往事不是云烟

2023,2

写作不易请读者点赞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