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高血压被称为居民健康‘无声的杀手’,往往发现时,已经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日,在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新时代高血压防治研讨论坛”上,91岁刘丽笙教授认为,防治高血压必须“走下去”,及时筛查发现,提早防控管理。
“作为一名‘90后’,我仍然有‘精力’并愿意奔走在高血压防治‘前线’。”刘丽笙教授深情表示。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下降,才是高血压防治真正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
脑卒中一直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心脑血管风险,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
“发现高血压是第一步,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与脑卒中的发生,才是防控高血压的目标。”刘丽笙教授这样说到。而在上个世纪,我国率先建立了我国慢性病防治网络——首钢模式,已实现了这点。
“从1969年起,我们科研小分队开始深入首钢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刘丽笙教授回忆初到首钢的情景,很多人都不知道高血压是什么,有个工人血压低压(舒张压)140,却从来没有控制过,后来几十年后,这名工人在50多岁时患了脑卒中。
刘丽笙教授为健康时报记者讲述高血压防治的历程 王振雅/摄
刘丽笙带队的高血压科研小分队利用工作间隙对工人进行血压普查。历时3年,普查人数10450名,查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1.7%。“这比当时全国高血压患病率高出整整一倍。”
刘丽笙教授说,查出来高血压的病人,当即就“管”起来。在当时条件下,就是简单的用药及复查。除了管理高血压的病人外,在首钢,第一次开展了群防群治的尝试。
通过开展以限盐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使用廉价降压药,定期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这样的模式对于首钢地区10万职工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10年后随访患者,降压达标率达71%。25年后随访患者,脑卒中标化发病率从130/10万下降至60--70/10万,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近50%。
1994年“首钢模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首钢模式”被世卫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人群防治模式,并将其作为高血压防控的一个成功范例向全球推广。
高血压防治50年,“中国做的不错”
2012 年10 月3 日,刘丽笙教授获得“罗伯特·蒂格斯泰特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是全球高血压领域的至高荣誉,她是该奖项设立38 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亚洲人。
“这是大家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她却反复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7亿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防治50年,我们做的不错,得到了世界认可以及全球话语权。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高血压用药的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陈家伦等研制的‘小复方’,是我国首个复方制剂,也是我国特有的高血压治疗制剂。
“这个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其特点是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少。”刘丽笙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时在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到上海去学习“小复方”。
1974年,刘丽笙教授与吴英恺教授(已故)第一次去日内瓦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她告诉记者,当时中国人口大约达9亿人,这么庞大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加入到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中来,于是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与研究逐渐开展,在此基础上我国高血压标准逐步确立。
“从1959年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哪一个标准才适合中国人?血压超过多少会带来疾病风险。”刘丽笙教授说。经过探索,最终将舒张压超过140mmHg的患者列为高血压,而这也是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1989年5月12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高血压联盟(WHL),1989年10月6日中国高血压联盟(CHL)成立。
为了让中国在国际上说得上话,中国高血压联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刘丽笙教授认为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Syst-China研究,这也是在国际知名的、与欧美并列的三大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之一。
了解中国高血压的情况,在国际上才更有发言权。1989年,世界高血压指南的制定纳入了中国的建议。
2006年~2009年期间,刘丽笙教授当选为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这是中国人在医学专业组织中担任的最高职位。
“中国高血压防治还需要中国人的智慧与努力,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在位于北京复兴路的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里,刘丽笙教授每天都按时来这里工作,这位90岁的老人,还在为中国乃至世界高血压防治事业贡献着“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