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学子上头条#农业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与分类
农业资源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的研究目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来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之目的。
2.任务与主要内容
①资源调查(实地、统计、航空遥感、模拟)
②资源评价 ③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④资源管理 ⑤资源立法
自然资源分类1.传统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土地、气候、生物、水);工业自然资源(矿产、农产品、森林、草场)
2.按环境要素:(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海洋)
3.按资源再生能力:可再生性资源(气候、水、生物、土地);非可再生性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特征一.自然资源的特性
1.综合性与整体性
2.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
如:光热、降水、森林、鱼类、水力、矿产等。
3.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如生物资源:
4.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
利用功能和效益上具有可朔
5.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①有限性表现在:A、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再生资源也是如此;B、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是有限的;C、自然资源虽有多功能性,多数情况下,只能利用其中的某一方面。如:森林、土地。
②潜力无限性表现在:A、多数资源可更新(再生性资源)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长用不衰;B、非再生性资源,如矿产,一种资源枯竭了,另一方面资源可代替;随着材料工艺的进步,替代性或具有新功能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二、农业资源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理论基础
①地理学中: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及其发生发展的分异规律理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的节律性、趋向性与不可逆性理论。
②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物质、能流转换规律与生态平衡理论;
③经济学中:经济平衡理论
④生态经济学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统一的,二者兼蓄并用的理论。
2.研究方法
传统:调查法、比较法、综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
现代:基于3S技术、RS (遥感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
1.农业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索取阶段
2.工业社会(产业革命—二战前)------掠夺阶段
3.工业后时期(二战后)-------协调阶段
4.19世纪7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阶段(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耕地质量下降、数量减少。
2.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破坏和退化,物种减少。
3.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
4.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五、农地资源的保护
1.农地面积的保护:保护基本农田、开发利用可垦荒地
2.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提高保护农田质量、避免水土流失
3.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向农田排放
4.建立农地基本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