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的人生态度:有一种状态叫惺惺相惜

人气:232 ℃/2024-12-13 12:47:46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北宋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初冬时节,荷花、荷叶已经枯萎凋落,早已失去“何处烟霞云共雨,梦里相蓬花不语”的诗情画意。菊花已经开过,只剩下傲霜而立的菊枝。橘果采收完毕,橘林绿意一片,黄澄澄的橙子还挂在枝头。苏轼想起以左藏副使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好朋友刘季孙(字景文),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一年,刘景文58岁,苏轼55岁。苏轼以“橙黄橘绿”与好友共勉:虽已进入老年行列,但老年是人生的成熟季节,应老当益壮,壮心不已。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刘景文在《寄苏子瞻自翰苑出守杭州》中说:“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赪尾为西湖。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尊倒玉壶。”对于这首诗,苏轼十分喜欢。

刘景文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的关系也非常好。

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不知是不是有家传遗风,刘景文颇有将门虎子之风,不似寻常手无缚鸡之力的酸腐文人。苏轼得知刘景文到来十分高兴:“天明小儿更传呼,髯刘已到城南隅。尺书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无。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江淮旱久尘土恶,朝来清雨濯鬓须。相看握手了无事,千里一笑毋乃迂。”看来,刘景文的长相应该不像一个文人,而是长髯飘飘。难怪,张耒在诗中说:“将军好书如郄縠,文史随船三万轴。吟诗坐啸士贾勇,不学虎头飞食肉。”郄縠是春秋时的儒将。这是在夸刘景文文武双全。

苏轼的《和刘景文见赠》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这首诗,没有写刘景文治军有方,也没有写刘景文的道德文章,自有其深意在其中。在崇文抑武的北宋,武力是不值得炫耀的。苏轼托物言志,深有寄托,使整首诗显得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刘景文早年任饶州酒务。《石林诗话》中曾记载:王安石为江东提举刑狱时,巡查到此处,要评价刘景文的工作成绩。来到厅前,他见屏间有题小诗曰:“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读罢,他大声称赞,一问方知是刘景文所写,于是召刘景文来谈诗论文,酒务方面倒一句没提。王安石回到旅驿,有不少此地的学子聚在门前,请求派一个主管教育的官。王安石马上就点刘景文来主持,“一郡大惊,遂知名云”。

刘景文的这首诗,看似悠闲恬淡,但“说与旁人浑不解”就透出郁郁不得志的无奈,而“杖藜携酒看芝山”更是透着百般无聊。刘景文找不到知心的朋友,只好携酒登山消遣。不过,刘景文的诗却读不出筋骨尽露的浅躁之气,而是襟抱开阔、气度雍然。宋人很推崇这种气度。

北宋元祐五年十一月,苏轼特意写了《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刘景文,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为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因苏轼荐知隰州,刘景文仕至文思副使。

自杭州赴京师受隰州之命,刘景文特意绕道颍州,拜访从杭州调此地任职的苏轼,留十日方才北上。“四海共知霜满鬓,重阳曾插菊花无”,苏轼想起刘景文当年寄给自己的诗句,写下“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吾双鬓斑”,赠给将要北上的刘景文。

元祐七年,60岁的刘景文死于任上。刘景文死时,“家无儋(担)石,妻子寒饿,行路伤嗟。今者寄食晋州,旅榇无归”,仅有书画万卷。

在刘景文去世后,苏轼在《乞赙赠刘季孙状》中说,“季孙仕至文思副使,年至六十,笃志好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轻利重义,练达军政,至于忠义勇烈,识者以为有平之风。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仅仅两年光景,已是人世相隔,怎不令他嗟叹!

在刘景文去世两年后,59岁的苏轼被贬往惠州,62岁时被贬至儋州,在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过着艰苦的生活,直至65岁才遇赦北归。尽管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长恨此身非我有”,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且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时的他,或许会记起《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戏书一绝其后》。“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惺惺,原意之一指动听的声音。惺惺相惜,才能合奏出悦耳的和弦!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才不会畏惧途中的阴霾。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