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西乡中学年级作文07“方笔与圆笔”写作指导
——方圆之周兮,人生之至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
第一步,先找准关键词。不难看出就是书法中的“方笔”和“圆笔”,从而延伸到做人的“方”和“圆”。扣住这几个词,找准它们的辩证关系,行文不易偏离题意。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解释书法用笔方式——方笔与圆笔的特点。 第二层“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引用项穆则在《书法雅言》的名言,最后总结书法需将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能达到书法的妙境。
第二步,界定概念内涵。方,材料直接的解说是“棱角分明”“刚毅正直”,也可以说是方正,是端庄,是规矩,是框架,是原则,是独立,是刚性。圆,材料也给了明确解说:“圆润灵活”“通达圆融”。也可以说是圆润,是练达,是婉转,是变通,是顺应,是协调,是弹性。
其它有道理的解说还有:“方”是直道而行的气度,“圆”是适应社会的智慧,“方”是以不变应变,“圆”是以变应不变,“方”更侧重于做人之本,“圆”更倾向于处世之道。“方与圆”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命题:天圆地方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方与圆”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没有方,圆流于圆滑,没有圆佐,方亦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
“方笔”与“圆笔”的关系,即“会于中和”“处理和谐”,达到“美善”“妙境”。也就是说,无论书道还是人道,该方则方,当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彼此相济相依,互容互补。这是书法臻于妙境,人生趋于完满,社会更为和谐的要义,总而言之,方圆合一是写字和做人的大智慧。这一部分还提到“正”和“奇”,可以视为“方”和“圆”的另一种表达。
第三步,明确写作要求。看清“当代青年”“做人处世”“启示意义”等词语,既要围绕材料,对书法之道有所阐述,又不局限于材料,要延伸联系到青年实际,谈出切身体会。可以着重写“方”“圆”的某一方面,也可以立意为“方圆结合”,还可以辩证思考两者的关系。题目中要求“感悟与思考”,感悟可“悟古”,思考要“及今”。
材料关键词:方笔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
材料指向: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写作身份:当代青年。
写作任务:写做人和处世的启示意义,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方向:从书法方圆到为人处世。
切题立意:正直做人,圆融处世;圆可处世,方能正心;以方为尺,以圆为规;外圆内方,处世之道;行义如方,用智如圆;方圆调和,达于至善;圆以晓畅通达,方以不失本心;秉方笔之风骨,融圆笔之通达;融通方圆之妙,得做人处事之法;笔分中立定精神,方圆里决定生活;明方笔圆笔之智慧,达为人处世之妙境;“方”“圆”兼顾的人生智慧;正直圆融方达人生之妙境……
精彩标题:展现方圆的人生乾坤;人生自在方圆中;方圆之间见人生;方正不阿,峻拔人生;做人宜方,处事宜圆;方圆之周兮,人生之至理;亦方亦圆,各尽其妙;方圆互容,人生妙境;方圆之道,安身立命;方正做人,圆融处事;以圆处事显智慧,以方为本记初心;以方书做人之本,以圆立处世之道;安身立命需方正,做事处世要圆滑;方正为根耀四方,圆滑为叶四海达……
给关键词加前缀:人生自在方圆中//人生方圆,方圆人生//人生方圆,自适即可
对偶式: 做人宜方,处事宜圆//行义如方,用智则圆//左岸方,右岸圆
化用诗词成语:展现方圆的人生乾坤//智欲圆,行欲方(化用孙思邈名句)//方圆之周兮,人生之至理(反屈原之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方正不阿,峻拔人生//上善若水任方圆
给关键词加后缀: 以方律己,以圆处世//方圆之间,君子不器//方圆之道,安身立命//方圆之间见人生//亦方亦圆,各尽其妙//方圆互容,人生妙境//方圆同炉,奇正相依
回目式标题:方正做人,圆融处事//固方正之根,繁圆融之叶//执握方正之笔,擘画圆融人生//方立做人之基,圆辅人生之道//方正为根耀四方,圆滑为叶四海达//秉方正筑立人之基,持圆滑行处世之本
优秀标题的特点:①点明中心词,明确关键词词“方笔”和“圆笔”,甚至直接点名中心观点,例如“外圆内方,处世之道”,“方圆调和,达于至善”等。②分情况讨论,将主题词“方笔”和“圆笔”分情况讨论,何时应该方?何时应该圆?例如“正直做人,圆融处世”,“行义如方,用智如圆”等。
分论点句:
(1)棱角分明的“方笔”就像刚毅正直的为人准则;圆润灵活的“圆笔”象征圆融变通的处世之道;过方易折,过圆难塑,二者结合方为和谐之妙。
(2)以方正之道严于律己,修身养德,完善自我;以圆通之道融入社会,待人接物,成就自我;方圆调和,于方中现圆,于圆中立方。
(3)秉方正筑立人之基,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持圆滑行处世之本,方能随机应变,见微知著;方正与圆滑齐飞,方有心之本色,成栋梁之才。
(4)以方奠定做人之本,我辈青年当立场坚定,不为外界所迷惑;以圆学习处世之道,我辈青年当懂得变通,摒弃死板的方法;我辈青年当以方正做船,以平滑为帆,乘时代之风,抵达理想彼岸。
(5)方是行端坐正的行为标准,以方为本,则必致远臻善;圆是巧妙周到的处事方法,以圆为道,则必前路璀璨;方为本,圆为道,方圆周兮,则必臻乎至善。
(6)方有方的好,圆有圆的妙;方和圆相得益彰,彼此映照,就是好上加妙;我们追求方圆中和,但不是失了个性的中庸之道。
(7)方是坚贞不移的节操,是执着追求的信念;圆是豁达乐观的态度,是包容淡泊的情怀;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与圆是相辅相成的。
(8)棱角分明的“方笔”就像刚毅正直的为人准则;圆润灵活的“圆笔”象征圆融变通的处世之道;过方易折,过圆难塑,二者结合方为和谐之妙。
二、素材积累
1.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宋玉《九辩》
2.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日:“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3.“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铮铮信条。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
4.“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杭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名篇《渔父》摹画了两种典型的人生之道。屈原独清独醒,方正做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要保持清白节操;渔父避世隐身,垂钓江滨,他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圆融处世。两人针锋相对,各有其志。一儒一道,一方一圆,一刚正一圆融,一忧国忧民一悠然散淡,一不折不挠一与世浮沉,在后世都有众多的拥趸,甚至你很难对他们人生境界的高下做出高下评判。
6.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柳宗元 柳宗元47年的人生之路可谓坎坷。他性格严正刚直,锋芒毕露,他藐视权要,直言抨击丑陋的官场,其人格与诗文都备受尊崇。但他也因此遭到各种报复和打压,被一贬再贬,流落到永州、柳州等南蛮之地,始有觉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这固然是他的自解,不免激愤,但也说明,人生应该恪守方正之道,也不妨适度圆融,人生的路可能会更通达点。
7.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毅然丢下官袍官帽,扬长而去,归隐田园,这是他的人格之方。而他看透人世,豁达守拙,顺应自然,淡泊随性,又是其人格之圆。他的一生,可谓亦方亦圆。
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鲁迅的处世原则,可谓方矣。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也不放过”,被他批判痛斥的人不计其数,除了反动文人,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也未能幸免,他就是一个凶猛的斗士,他的眼里容不进沙子,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的文章如茅盾所言: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但铁汉也有柔情,他既有“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刚直,也有“挈妇将雏鬓有丝”的温顺。他爱护学生,提携后进,他对萧红悉心尽力的指导,对刘和珍深沉的挽歌,对“左联五烈士”的痛心哀悼,就是明证。而他对爱妻许广平的称谓,从“广平仁兄大人阁下”到“乖姑”到“小莲蓬”到“小刺猬”,非常软绵绵、萌萌哒,暖化了多少文青们的心。这就是鲁迅,能方能圆的鲁迅,有骨有肉的鲁迅,试问,谁不大爱这样的鲁迅?
9.史学中的几个名词:直笔(直书),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史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直笔”,意思是根据事实书写,绝不弄虚作假,粉饰隐瞒。司马迁写史记,就是以“不隐恶,不虚美”的原则,忠实还原历史事实,太史公具有史学家方正的“史德”,他尊重真相,能实事求是,考证史实,秉笔直书。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都是典范。 孔子编撰《春秋》的手法,叫做“春秋笔法”,也被称为 “微言大义”,即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使用某些特别字眼,具有明显的是非倾向和道德标准,又能简约、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判,从而达到彰明、教化与劝惩的目的。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史实直书的“直书(直笔)”一面,也包括了“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直曲结合,相得益彰,可谓是史学界的“方圆”之道。 秉笔直书,董狐之笔:史官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后人将依照事实记录历史人称为“董狐之笔”,他是晋国史官,他写“赵盾弑其君”,事实上,赵盾非实际弑君者,弑君者是赵穿。可是身为国家重臣的赵盾,非但不思讨贼,反而另立公子黑臀为君。因此,董狐才会将弑君一事归究于赵盾。这是根据其政治责任而书之于史的。司马迁、孔子、文天祥对其评价非常高。 春秋时期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兄弟二人接连被杀。最后一个弟弟接任太史之职,还是写“崔杼弑其君” 。
10.宁死不写诏书的方孝孺,痛斥明成祖朱棣“燕贼篡位”,因而被诛灭十族,800多人被株连。 方正的人格是被人敬仰的,比如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孺,被视为千古忠臣,其从容赴死绝不苟且的气魄确实令人钦佩。但,方孝孺的做法是否过于“方正”,毕竟,他一人身死足矣,为何要搭上800多条性命?对方孝孺宁死不屈而被诛灭十族的做法,后世也有争议。那么,对他的“方正”人格,则具有了思辨讨论的余地。
11.法律的方和圆,法律既有威严公平、铁面无私的一面,也有维护道德、弘扬正能量的一面。 法律是“方”的,公平公正是法律的灵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治社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能容许有人挑战法律权威,以身试法者将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同时,法律又是“圆”的,也会从人情人道的角度,予以适度考量。比如,自古有“亲亲相隐”的规则,人出于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对自己的至亲有所袒护、隐瞒,不去举报揭发至亲的罪行。在西方法传统特别是近代西方法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前不久的江歌案宣判,体现了法律“圆”的一面:对社会道义的支持法律,给予了江歌母亲人道的关怀,也对刘鑫进行了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双重惩罚。而之前的张扣扣案中,则体现了法律无情之“方”,尽管人们对张扣扣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不能影响法律的公正判决,最终张扣扣被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