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为何不教孙悟空法术:太上老君金刚琢解密曾让孙悟空吃尽苦头

人气:192 ℃/2024-07-09 21:01:12

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在《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出现了一样兵器——金刚琢。这种兵器的制作过程和功用在《西游记》中是通过老君和观音的对话展现出来的:

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当然,从生活经验出发,仅按以上对话很难解析出老君的“金刚琢”(或金刚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兵器。说它是“锟钢抟炼”的,也只是形容这个圈很坚硬。这里的“坚硬”按小说《西游记》中惯用的修辞手法,除了形容某种器物的硬度之外,还有要强调它在精神层面的神奇、强硬,富含灵性的特性;也完全可以象征某个政权策略所表现出来的强硬。在现代社会也有用“铁腕人物”来形容大国政客的。

在古人眼里“锟钢”已经能代表最为坚硬的金属材料了。按今天的金属材料谱系,“锟钢”无疑是经过淬火处理的“碳钢”。在《列子·汤问》中:“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鋙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科普一下:

铁器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年代在公元前九世纪左右。这段时期,西戎献一把铁制钢刀给穆天子完全有可能。

火浣之布,无疑是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毛毡”,除了用动物毛发作原料之外不排除还能用石棉制作毛毡。石棉耐火,石棉织物完全可以用火烧的办法进行浣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描述的这些事物,在当时一定是奇闻异事,在古籍中记录的很多奇闻异事如果在今天能得到实证的话,也能证明古籍中的记事不完全是神话。

在《穆天子传》等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和穆天子在吃“昆仑白玉”膏。但今人压倒性地公认:新疆和田玉就是古籍中的“昆仑出白玉”之“白玉膏”。今人面对新疆和田玉,以“玉能治病”、“玉能养人”等说法,就是按古籍中的记载作为依据的。但把“玉”的功效吹上天的玉商们很清楚和田玉不能用来吃,更不能拿钢刀切。能用来治病、能用来吃、能拿钢刀“切玉如切泥焉”的玉的却有的,也正是在昆仑岗上,这种玉就是“河湟玉”而不是新疆的“和田玉”。(找到了正真意义上的昆仑玉,是不是也能找到《山海经》中的昆仑虚?是的!昆仑之谜笔者另有撰述)

老君的“金刚琢”另有别名:“金刚圈”。毫无疑问“琢”也罢,“圈”也罢,用金刚形容此物,足见它很“硬”!

如果用现代工业技术制造这样一件能套在手腕上的、坚硬无比的“圈”?说实话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套在老君手腕上的这个“圈”至少在《西游记》中是无敌的,且听老君的口气:“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就这轻轻一下,孙悟空之辈吃消不了。但孙悟空被擒之后的表现则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合理的解释是他偷吃了老君仙丹所致。显然,《西游记》中的这些描述很不靠谱!也就是说,用人们现有的、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来判断,这些都是虚幻的。《西游记》作者的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叫做“神魔”写法,《西游记》也被定性为“神魔”小说。但笔者发觉金刚琢的“琢”字、金刚圈的“圈”字中隐藏着很深的寓意。

“琢”字本意专指对玉器的制作。如琢治、琢玉(雕刻加工玉石);琢刻(各类雕刻)。泛指刻画加工其他物品,如“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做进一步引申,“琢”字还有“教化”、“引导”之深意。

“圈”字除了表示一种兵器之外,还有(1)把禽畜关在栅栏里,又如:把羊群圈起来。(2)把犯人拘禁起来,如:圈闭(禁闭);圈禁(禁闭于空房);圈留(挽留)等意。

因此,老君从手腕上取下的这个“法器”,更有一种高层次的象征意义:使用谋略,即“手腕”,对孙悟空这件“料子”进行“雕琢”,使其成为有用的“器物”。或将这野蛮的猴精“圈留”起来,不再惹出祸端。天宫围剿孙悟空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目的。

《西游记》第五十至五十二回中,金刚琢再次现身:青牛精用“金刚圈”能够套走任何兵器,对来自天庭的兵器也是照单全收,一个圈当然可以套东西,但表现在《西游记》故事中完全是用如意变化之能,能够缴了敌方的所有兵械。直到后来,老君出面降了青牛精,那个“金刚圈”原是青牛的“牛鼻圈”。生活中“牛鼻圈”是用普通的藤条围成一个环穿过牛鼻子,用绳子通过这个环牵引,再“牛”的牛也会变得温顺。于是“一物降一物”这句话也同时出现在这个章节中。法器“金刚琢”的原型被《西游记》作者说破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器物,能被《西游记》作者描述成神仙手中法力无边的神器,并不断渲染这种器物是无敌的。

我们要是真的认定“金刚琢”的生活原型就是“牛鼻圈”那就大错特错了!

给“牛”戴个环,再系上拢绳,这本是耕者控制犟牛的办法,叫做“羁縻”。

无独有偶,耕夫用来控制犟牛的办法,中原朝廷也早已用在了对边区少数民族政权了的。朝廷对边区少数民族政权一贯采用“羁縻”策略。

何为“羁縻”?

《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终无验,公孙卿犹以大人之迹为解。天子犹羁縻不绝,几遇其真。”颜师古注::“羁縻,系联之意。马络头曰羁也。牛靷曰縻。”

1、笼络;怀柔。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汉书·匈奴传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旧唐书·徐坚传》:“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远涉。”……

2、束缚;控制。三国蜀诸葛亮《答法正书》:“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唐高适《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羁縻而见婴。”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备。羁縻所及,大者百里而已。”

3、拘禁。宋文天祥《后序》:“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清李渔《蜃中楼·授诀》:“朕见他是个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羁縻在洞庭东海之间。”

4、指羁縻州。唐皮日休《忧赋》:“是以先王谓之荒服,后嗣谓之羁縻。”宋欧阳修《序》:“唐之封疆远矣,前史备载,而羁縻寄治虚名之州在其间。

《西游记》作者极力渲染“金刚琢”的厉害,又要吹嘘孙悟空怎么“刀枪不入”,但最终还是被一个“圈”(紧箍咒)套在头上被彻底降伏。从中央政权针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策略来看,观音给孙悟空所戴的“紧箍咒”跟“金刚琢”具有同等功用,区别仅仅是一个要戴在牛的鼻子上,另一个是套在猴的头上。

既然老君的“金刚琢”如此厉害,但最终未能“羁縻”住顽皮的猴子,而最终还是被观音的“紧箍咒”彻底降伏了呢?

在坊间,经常有人在议论《西游记》中出现的兵器哪个最厉害?笔者认为,既然《西游记》中的兵器并非指民间实际存在的兵器,那么比较几个虚构出来的兵器之威力没有任何意义。金刚琢、紧箍咒等“圈”状物,象征的是大国对小国的笼络、羁縻政策。“金刚琢”、“紧箍咒”是属于同一性质的精神领域的产物,用在孙悟空身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力。《西游记》中的人物角色——老君,代表的是中央王朝唐朝的国策,他用这个“圈”在击打代表另一个边远少数民族政权的孙悟空,“打了一下”只能使对方跌个跟头;而观音则是用“哄骗”的方式将那“圈”戴上了代表一个少数民族王国的孙悟空头上。

《西游记》作者虚构出这样两个“圈”,用它控制一只同样虚构的猴子,若如笔者的分析,这个“圈”果真代表唐朝对某个边区小国的笼络政策的话,那么我们找找看,在西域有没有这样的国家?唐朝有没有在西域设置羁縻州?在周伟洲《吐谷浑史》第 1 6 0——1 6 1页中:(宁夏人民出版社 1 9 8 3 年出版)“吐谷浑王室迁居灵州,唐朝为之设安乐州,使之安且乐也。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在该地区住 8 0 年,唐朝对之十分优待,备加笼络。诺易钵及其子孙仍封为部落王、青海国王,统辖其众,世袭不替,直到公元 7 9 8 年慕容复之后才断绝。”这便是唐朝对吐谷浑所设的典型的羁縻州。

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中国设羁縻州,始于唐朝。唐朝对一些边远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其实,中原王朝在吐谷浑居住地设置羁縻州,不仅仅是唐朝,几乎历朝历代都在设置。

总之,小说《西游记》之所以著名,那是因为其中讲述的故事是从经典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来的最精彩的片段构成。作者还要故作神秘,用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使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品味到符合自己胃口的最为惊险、最富有刺激效应的闻所未闻的故事!当然,也正因为《西游记》呈现给读者的故事情节极为精彩,多少年来使广大读者沉迷其中,不少人也愿意领略深藏其中更为精彩的内涵。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