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挑灯笼的习俗是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到处一片灯火辉煌。
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传说在很久以前,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天上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的人畜和财物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如雷轰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以来,天帝就以为天兵已经在人间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们按照这位老人的主张去做,果然就平安无事了。如此这般,便逐渐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神话传说本来就虚无缥缈、扑朔迷离,没有多少可信度。我认为,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习俗的说法更可信。
由在大门上挂灯到孩子们挑灯,其意义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据有关学者考证,挑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关中农村孩子挑的灯笼,一般都不是自己购买的,而是由其舅舅送的,且一直要送到12岁。舅舅为何要给外甥送灯笼呢?乡村人是这样解释的:人出生后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舅舅给外甥送了灯笼,外甥的前程就会一片光明,而不会走歪门邪道了。由此不难看出,送灯笼寄托着多美好的希冀和祝愿。在关中农村,除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之外,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也要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种送灯笼的用意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可见,灯笼的涵义是不断丰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