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史上最漫长的寒假和居家学习的“等待”,部分学校的老师、学生根据安排,已经有序回归校园了。“神兽回笼”,返校复课教师心理指南来帮你啦!
一、复课上班,紧张、头疼、焦躁怎么办?
本以为开学了会好很多,结果许多老师心情却感觉更糟。
担心集体聚集后自己或同事、学生是否会感染新冠病毒;担心防疫工作会否哪一步做得不够细致,作为班主任责任重大,生怕对家长对社会难以交代;全班戴口罩上课互动起来看不到学生的神情、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难以评价;疫情长时间居家好不容易适应了松散的作息和安排,内心反倒有些排斥复学。
整日里内心惶惶,本就因疫情和线上教学而头疼、焦虑,马上要开学了反而更加的不安和紧张。
要让学生们以稳定的情绪应对复课,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自己就需要先调节好心态,平稳地进入复学新阶段,这里我建议各位在复学前做好以下心理建设:
1. 觉察自身,梳理情绪
疫情持续了两个月,对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心理冲击,更是把教师逼成了“十八线主播”,不少教师出现了懒散、焦虑、线上教学压力大等消极心理。复学前教师应学会梳理自身情绪状态,正确认识疫情及其影响,正常化各种不适应的反应,接纳不同情绪,通过调整心理预期、做些有意义的事等修整好心情,为复学维持平稳心态。
2. 设计未来,恢复正常
疫情延长的假期中,即使有“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教师的生活和时间安排也比正常教学期间更为松散和自由,临近复学,应提早告别休假模式,提前一周每天做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合理作息,正常饮食,规律生活,提早做好回归的准备。身心一体,照顾好身体,情绪也会随之变好,免疫力提升,为复学的身体劳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合理认知,理性担责
正确看待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道德高位”认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承认面对疫情和复学自己也会有如学生一般的恐惧心理,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能力限度,也有身心需求。教师要正确认知自己工作的责任和能力的局限,做自己能做的事而不是希望做的一切事,不“大包大揽”过度承担责任,以免给自己太大压力和负担。
4. 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群体与组织的支持和庇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人际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与交流;面对复学的新挑战,多与同事相互支持、分享感受;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复学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
二、有同学突然出现疑似症状,我也怕呀!怎么办?
请大家设想一个场景:复学后的一天,在上课过程中,一位老师发现班上有位同学突然咳嗽不止、状态欠佳,老师用班级体温枪测得该生体温为 37.5℃。
同时,老师发现咳嗽学生和班上其他同学都出现了紧张、害怕等情绪,该怎么办呢?
疫情隔离结束后复学,并不意味疫情完全远离我们。
复学后,学校的人员密集度大,学生中出现类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状,会引发学生的集体恐慌情绪。
在无法断定当事学生病因的前提下,老师要冷静下来细心梳理当前的情况,然后在第一时间与该班班主任和学校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有序组织学生配合学校做好安全应急处理,严格按照学校防控措施来防控,降低疫情恐惧感。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在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尊重、关爱学生的前提下,从心理上稳定学生情绪,稳定班级秩序。那么老师们可以怎么做呢?
1.老师要有稳定的情绪,学生才有安全感
非常时期面对突发情况,授课老师情绪稳定,是学生有安全感的前提。这是由于课堂上学生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和行为来感知世界的。
如果此时老师表现得特别紧张焦虑,学生也会第一时间感受到,并且会感到更加紧张害怕。而在课堂现场,留给老师自我调整的时间比较少。
所以,老师首先可以试着觉察自己:感受当下自己情绪的有哪些,比如:紧张、惊慌、恐惧等。其次老师要调动自己的认知,接纳这些情绪,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任何人产生这些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接着,老师可以用腹式呼吸法,进行深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及时缓解紧张、恐惧的慌乱情绪。最后,老师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如“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当下情况”等。
2.稳定学生情绪,接纳疫情下的现实,提高学生自我觉察和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学生产生的情绪反应,老师可以仿照上面自我稳定情绪方法帮助学生调节。
首先老师要认同学生的感受,接纳学生们的情绪,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未知的灾难面前,焦虑、恐惧等都是人之常情,适当的应激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警惕,更好地应对未知情况。
其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腹式呼吸法的练习,调整学生的情绪。最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3.因势利导,换位思考,启动班会课模式
在配合好学校防控的过程中,无论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都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变身班会课现场,把突发问题生成教育学生成长的课堂资源。以下课堂环节可供参考:
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随堂分享,也可以匿名上交随机抽取分享。目的是正常化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倾诉心中的想法,从而稳定学生情绪。
引导学生认识到复学后的现状,并进行换位思考。可以讨论“如果当事学生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如何?希望被老师和同学如何对待?”等问题。
引发学生的共情反应,营造温暖、积极的心态。老师依据校情,引导学生相信学校、相信同伴、相信自己。然后带领学生书写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祝福,也可视情况需要给当事学生写一份全班祝福。目的是让学生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他们团结在一起,提升班级凝聚力。
也要提醒大家一点: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只是该班任课老师不是班主任,当时无法对班级学生开展相应的引导和干预,则可以跟班主任反馈,请他开展相应的后续心理稳定工作。
该班学生和当事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持续跟踪一段时间,班主任后续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开设系列主题班会课进行心理干预,严重的还可以请心理老师进行咨询。
三、神兽得了“手机依赖症”,怎么指导父母帮Ta逐步脱敏?
有人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跟我说,老师,我觉得在疫情期间我得了一种病,叫手机依赖症。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孩子们通过网课学习新知识,但是网课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使孩子中度、甚至重度依赖电子产品。
长期习惯有电子产品作伴,突然之间失去了这个伙伴,许多孩子会感到不适应。
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或不能较好地处理因电子产品引发的冲突时,亲子关系将受到较大影响。
常言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复学前为孩子做好心理铺垫,告诉孩子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1. 举办家庭会议,平等沟通
家长可以和孩子开一个家庭会议,双方真诚沟通。首先,家长请孩子谈谈在家上学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待孩子诉说完毕后,父母可以对孩子在家上学期间使用电子产品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能做到自律、自控,家长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尽量不批评和指责。
在进行简要回顾之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复课之后面临的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使用将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请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并充分配合。
2. 制定复学后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在上述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家长和孩子再共同探讨复学后如何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帮助孩子在两至三周的时间内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例如,复学后,将电子产品交给家人保管,第一周可以在做完作业后玩一段时间的电子产品,第二周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使用时间,第三周养成非必要不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具体使用时间和时长由双方共同商量决定,之后制定出奖惩规则。最后,家长把具体的细则打印出来,父母、孩子都签上姓名,这样做比口头约定更具仪式感,对孩子也更有约束力。
3. 严格执行电子产品使用规则
当规则制定出来之后,执行的力度决定着最终的效果。
家长要严格按照规则来要求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此的重视,从而自觉主动地配合家长,约束自己的行为。当然,当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不做过多的干涉。
如果孩子能按规则要求自我约束时,家长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兑现相应的奖励,增强孩子继续努力、坚持的信心。
当孩子做得不尽人意时,家长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引导孩子分析做得不好的原因,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并告诉孩子相信他以后能做得更好。
总之,信任孩子、及时给予反馈、积极沟通是帮助孩子逐渐远离电子产品的关键。
“神兽在家”,老师好难;“神兽回笼”,老师更难!希望教师心理指南能够祝您顺利通过复课适应期,安心回归工作生活中!
来源:一起园丁 复兴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