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时令的反映,来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与上古时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所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等。
“龙抬头”也是一种时令,“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到了这个时令,标志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据说,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充分说明“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和农事密切相关的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自古以来人们都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福纳祥、驱邪攘灾的日子。时至今日的现代人仍将“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寄托五谷丰登农业丰收、生意兴隆百业兴旺、生活吉祥幸福的活动。
“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老家是豫北贫穷落后的农村,我从小时候记事起“二月二龙抬头”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作为一个时令节日,主要是告诉仍处于“冬闲”的农民,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雷隆隆,雨润万物,真正的春天已经来临,一年的农事开始了。
在我的记忆中,“二月二龙抬头”在老家有“剃龙头”、煎黏(年)糕、摊小鏊煎饼和吃水饺的习俗,
“二月二”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语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理。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宏运当头、福星高照。
“煎年糕”是二月二很具特色的民俗,老家的年糕是用粘性很大的黄米面制作的,颜色金黄,寓意日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有两句描绘百姓过二月二时喜悦心情的顺口溜,既风趣幽默又形象生动,流传甚广,一是“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子烧着了。”二是“二月二,闹吵吵,家家户户煎年糕。媳妇煎,婆婆烧。儿媳说:‘娘啊,你瞧瞧脊梁后头耗子衔了个大狸猫。’老婆婆往后一扭脸,儿媳妇往裤腰里塞年糕,烫得肚皮起燎泡,隔着窗户往外抛,正赶上老公公来送筲,烫得老公公半边胡子没有毛。老公公说:‘今个儿真蹊跷,以前静下雨,现在怎么下年糕?’。煎年糕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兴盛不衰。
“小鏊煎饼”是把小米面搅和成发面稀面糊,浇到一种特制的带盖子的形状和现在的电饼铛有点相像的鏊子里,制成的一种周边稍厚心稍薄的一种煎饼,有咸味有甜味,颜色金黄,非常好吃,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种鏊子了。在二月二食煎饼谓之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面条称龙须面,都寓意着图腾吉祥。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代表着能量迸发,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正是,仲春时节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年年角宿光明亮,岁岁如意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