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龙河——桂林山水情之七
游览阳朔蝴蝶泉之后,我们游览的下一个景区是遇龙河。
听这名字,肯定有故事,可团里的导游伍姑娘没讲,撑竹筏的筏老板没讲,就只能回家后自己搜索了。搜到的都是网友们讲的传说,有说东海某龙贪恋此河风光,游览时被村民遇到,故名的;有说某书生遇河妖无法渡河,龙女帮其除妖建桥,因桥名叫遇龙桥,河也跟着改名的。看着都像自己编的。
查《阳朔县志》(1988年出版),有更名记载:“遇龙河……古名安乐水,后以其中游有著名的遇龙桥,改用现名。”对照县志的说法,第二种传说编得更靠谱一点儿。关于“遇龙桥”名称的由来,县志中没有涉及,只介绍了历史:“遇龙桥,在白沙镇西部遇龙村,横跨遇龙河。为明永乐十年(1412年)所建。桥为虹式单拱,用方石筑成,全长59.39米,宽5米,高9米,跨度18米。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增建桥上的石砌栏杆,长4.2米,高1.2米。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正式出版物,2002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5卷)说:“传有人在此遇龙,遂建此桥,故名。始建于明初。”如果是因为有了遇龙的传说,才建了桥,那这个传说在明初就已经出现了,也可以称作古老的传说了。
传说的具体内容词典中没提,不过正式出版的书籍中倒有提及,1981年出版的《桂林山水的传说》写道,天上的某玉龙嫉妒阳朔美景,硬在地上滚出了一条河,玉帝看它为害百姓罚它建桥,它消极怠工了20年才开工,正好某有志青年水生也在造桥,两家就比赛,结果水生的桥造在了河上,还造得好,玉龙造得不好,还建在了田垌不能用,玉帝一生气把玉龙变成了玉龙山。水生修的桥就是现在的遇龙桥,玉龙修的桥就是现在只剩下桥址的干桥。
关于遇龙河的情况,《阳朔县志》是这样介绍的,“遇龙河发源于临桂县的白粘岭,流经本县的新村、利学、大利、观桥、遇龙、旧县、穿岩等村。在工农桥与金宝河汇合。全长35.6公里。”
我们竹筏漂流的码头就在工农桥东边,叫“万景码头”。据说遇龙河上有7座漂流码头,万景码头是最下游的一座,无疑它也是漂流里程最短的码头了。据说,从上游码头下来的竹筏跨越堰坝时筏朝下,水花四溅,非常刺激。为保证水深,遇龙河上修了28道堰坝。我们漂流的这段在工农桥东,漂到堰坝即返回,自然无缘享受那份刺激了。
我们所乘的竹筏,其实不是竹子做的,而是塑料做的,只是形状像成排的竹筒,颜色是绿色的。筏子上加了个带护栏的铁架子四角棚亭,最多可乘8人。坐在里边感觉还是挺安全的。
我们漂流时,天已大晴,天光水色,满目清新。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一顶红色的动力滑翔伞飞在蓝天,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映出四周青山和竹筏上红色中国结的光晕。据说,受上游来水的影响,水不那么清了,平时清澈见底,像天一样蓝,山影船影都清晰可见。这种景色清代的袁枚在漓江上见到过(遇龙河是漓江的支流),他还为此写了首诗:“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见《小仓山房诗集·兴安》卷三十)
岸边还种了不少凤尾竹,高大而茂盛,每一枝都非常硕大,丰满得不像凤尾,倒像狐尾了。它们拥满江岸,随风摇曳,变幻着幽深的影子,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据说,江边的凤尾竹是周总理于1960年提议种植的,不知是真是假。
竹筏是筏老板用竹杆撑着前进的,竹筏由两个筏片拼成,中间有一道缝隙,筏老板就是把竹杆插到这个缝隙来撑筏的,他靠身体与竹杆的配合来控制方向。从他们撑筏的姿势和表情看,还是很费力的。这虽然有些原始,不过很环保。
竹筏撑到开阔处,就可以完整地看到骆驼山了。骆驼山由三座山峰组成,最前边的最高,是昂首的骆驼头颈;中间的最大,有一个凸起,像单峰骆的身体;最后一个山峰像翘起的尾巴,我在内蒙见过真的骆驼,没发现它们能像狗一样地翘起尾巴,此处有点儿失真,令人遗憾。
从骆驼昂首的神态看,确实像在过江,此处叫“骆驼过江”还是很贴切的。漓江上也有一处叫“骆驼过江”的景点,比之此处就差远了。此处既有遇龙河景区的标志“骆驼过江”,又景色优美,已成遇龙江漂流宣传的标准照。
当年画家徐悲鸿曾在附近住过。画家的眼最毒,自然不会错过美景,他以此为背景画的《漓江春雨图》也成了他的山水画代表作。
筏老板把竹筏撑得靠了堰坝,停了下来,让我们上到堰坝上购物。此处的堰坝左边留了泄水口,堰坝上基本没水,上面有卖照片的,有卖工艺品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出租少数民族服装的。别的竹筏在此处停一会儿就走,我们这个老板却停起来没完了,看他与堰坝上的交流,感觉他与上面的人是一家人。
此时正热,我觉得有些受不了了,就喊他开船吧,他才不情愿地拉我们返回去。
乌拉盖河诗曰
骆驼山下舞凤尾,遇龙河上竞竹排。
当年龙女应无恙,再携书生渡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