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孟建军的文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访著名乐器学者刘文荣教授》。
原题: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访著名乐器学者刘文荣教授
作者:孟建军
2019年,由凤凰卫视、敦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大盛敦煌”艺术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艺术展上展出了很多古老的复原乐器,其中嵇琴、箜篌、13弦筝、葫芦琴等11件复原乐器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这个年轻人叫刘文荣。2021年2021年,刘文荣又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考古大会》节目录制现场,他一边讲解一边演奏由他本人复原的义觜笛、箜篌、齐鼓。刘文荣何许人也?让我们走进他的音乐世界一探究竟。
天资聪颖从小热爱音乐
刘文荣出生在秦风浓厚的甘肃天水,这里民风淳朴,群众中很多人都会拉二胡唱秦腔。他的邻居也是唱秦腔、玩乐器的高手。刘文荣是听着笛子、二胡和高亢的秦之声长大的。在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刘文荣打小就非常痴迷音乐。从五六岁起,刘文荣就沉迷于秦腔的旋律和悠扬动听的乐器,他看着那些演奏者拉二胡,吹笛子,内心也充满了渴望,渴望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样能够轻松驾驭这些乐器。两位民间艺看文荣伶俐聪慧,也愿意手把手教他拉一些简单的曲子。这些民间艺人其实并不识谱,但只要给他们哼唱出曲调,他们会马上用笛子吹出来,用二胡拉出来旋律。这也让年少的文荣十分敬佩。
刘文荣坦言,跟随本身没有乐理知识的老艺人学习音乐,比在正规艺术院校正规、系统地学习音乐要困难很多。师傅拉一段,你再学着拉一段,完全是口传心授。那是刘文荣同时跟两个师傅学习,一个笛子,一个二胡。那时刘文荣甚至迁怒父母:为什么你们不是搞音乐的?如果你们是搞音乐的,我早就会演奏乐器了。
刘文荣的一个师傅还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龙头二胡送给了他,文荣如获至宝。他记得村里有一个精神病人,别人见他会绕道走,而文荣知道此人二胡拉得好,有一天他拿着二胡敲门走进那人家,递上二胡示意他拉,那人面露喜色高兴地拉起了秦腔曲牌和一些歌曲。刘文荣盯着那人看,对他的演奏技巧十分钦佩。
刘文荣希望自己尽快掌握二胡演奏技巧,于是刻苦练琴。他怕影响别人,他会钻进一间废弃的房子埋头苦练。吱吱嘎嘎的声音传出,在乡间回荡,老乡们笑着说:文荣又在拉胡胡了!由此不难看出,刘文荣从小就是一个发自内心热爱音乐的人。
初中毕业考试,文荣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考入一所师范学校。读师范第二年,他所在的班被定为音乐班,这非常随他心愿,于是刘文荣开始系统学习音乐。恰逢当时教音乐的崔晓红老师从西安音乐学院调来,看刘文荣天资聪颖乐感很好,下课后常把他带到家里给他免费上小课,还教他弹奏脚踏风琴。就是在师范学校这短暂的时光,为刘文荣奠定了音乐基础,从此彻底走上了音乐道路。师范时组建学校第一支摇滚乐队,在校园节目中经常担任主持与鼓手,还和市里的重金属乐队一起跑场,联袂演出。师范毕业那届,他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自学考试专科的毕业生。
人称“卷王”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再后来,刘文荣毕业后从大专到本科一路走来,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他在学校当个老师,然后成家娶妻生子,在别人眼里就算是很成功了。然而,刘文荣有着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他发奋一举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再接再厉,考取了著名乐器学家南京艺术学院陈建华导师的博士研究生。刘文荣在南艺读博期间,就以学习刻苦、善于钻研而著称。连续三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16年获南京艺术学院名人奖学金最高奖刘海粟奖学金,这在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只有1个名额。连续2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且博士3年期间最多能获2次,也是目前南艺唯一连续获得2次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获南京艺术学院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所写毕业论文《敦煌乐器研究》获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一名,基本上将博士期间所能获得的奖项全部获完。2019年又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是其中唯一的一篇艺术类论文。
鉴于刘文荣出众的表现,毕业后他称为留校任教的不二人选。次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入站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中期检查与出站均获评优秀,获得优秀博士后出站。刘文荣身为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副院长,不仅在教学领域有所建树,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近年来,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学报上先后发表了100余篇论文,且获得了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主持(含完成)课题有国家社科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课题2项,省级哲社、教育厅、中国博士后等面上课题23项,刘文荣被人成为是南艺的“卷王”,他如此卓越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徜徉石窟洞穴欲与先人对话
刘文荣对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等国内几大石窟壁画上的各种乐器十分感兴趣,常常利用假期去那里考察,并搜集和记录了大量图像史料,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素材。2012年受上海音乐学院邀请,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座《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的形成与历史发展脉络》及《甘肃石窟壁画音乐内容现状分析——以敦煌莫高窟为主》。对石窟音乐酷爱至深,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他受上海音乐学院邀请,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组织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六人小组,赴印度考察民间音乐及石窟文化。沿着玄奘的足迹,调查了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等8个石窟。
刘文荣徜徉在美轮美奂的石窟里与先人对话,用他睿智的目光不断发现着壁画、石窟里隐藏的秘密,让后将其化作滋养自己的丰富的养料。十多年来,他利用假期,奔赴国内各个石窟,进行勘探考察,记录整理资料。每一处石窟,每一处细节,都被他详尽地记录下来,化作一篇又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文荣先后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了《敦煌壁画中所见“葫芦琴”图像考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第7窟“涅槃变”中所见乐器的音乐学考察》《隋唐龟兹乐中的鸡娄鼓考——兼及克孜尔石窟的考察》《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的真伪问题及相关方法研究》《图像乐器学研究的可能及相关问题辩述》《敦煌壁画早期北凉272窟所见琵琶图像的文化解析》《石窟壁画中的齐鼓考——兼论龟兹乐的东进》《隋唐莫高窟壁画“葫芦琴”图像再考》《西夏乐器“七星”考》《莫高窟壁画“葫芦琴”乐器的真实性问题探讨》等一系列论文。2016年2月24日《音乐周报》以“壁画上的音乐密码”为题,对刘文荣的全国壁画音乐研究做了深度报道。
经过10多年对石窟音乐的研究,专著《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获中宣部组织、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该书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对中国石窟中的乐器内容与现状、种类、出现位置、在后世的重绘或重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整理,同时汇集丰富的带有故事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广博而丰富的石窟音乐文化场景,是目前学界所见石窟乐器内容与现状整理最全面者,具有大型工程性、工具性著作的作用与意义。
刘文荣的付出与努力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找到了平衡,他用无尽的精用和行动诠释了何为追求与探索。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别人都朝家里走去,而刘文荣却溜进了他的工作室,开启了一段忙碌的时光。一件件精致的仿古乐器在这里复活,他把历史的印记和音乐的情感延续下去。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在灯下奋笔疾书,将学术的理想和追求汇成篇章。疫情期间,学校有规定的出入时间,而他则是在大学的校门最后关闭的那一刻才离开。看门的大叔熟悉他的身影,他是那个每天都在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力,努力超越自己的人。
坚强的毅力和执着敬业的精神,去探索和挖掘自身的潜力。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对于一件事,只有永远坚守一种理想和信念,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就。
与谭盾联手绘制敦煌地图
刘文荣认为,石窟艺术中的传统乐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2015年,刘文荣突然接到了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话,原来刘文荣的一篇《敦煌壁画中所见“葫芦琴”图像考论》,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也引起了谭盾的注意。谭盾在电话里当即邀请刘文荣作为他的敦煌项目顾问、监制、音乐助理。他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把敦煌壁画的所有音乐的故事变成声音,让敦煌壁画活起来。他透露要写一部歌剧,并且已经跟德累斯顿签约了,门票已经售罄,可剧本还没有出来。他还打算合作出一本书,名叫《敦煌音乐地图》,在绘画中听音乐。
当时刘文荣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做一个课题,于是谭盾就把刘文荣约到他上海的家里讨论剧本。之前谭盾请了几位知名作家讲过敦煌的故事,谭盾始终找不到感觉,迟迟没有下笔。当刘文荣讲了几个敦煌壁画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后,谭盾非常感动,才思泉涌,六幕剧的内容很快就定下来了。后来谭盾又几次邀请刘文荣一同前往敦煌莫高窟参观与音乐相关的洞窟考察壁画内容。他想看箜篌或琵琶,刘文荣马上能准确地说出某种乐器在哪个窟哪面墙上。刘文荣已经数次进入敦煌莫高窟,谙熟莫高窟里的所有与乐器相关的壁画,堪称敦煌壁画的活地图,这也是谭盾从茫茫人海中选中他的原因之一。
2018年,刘文荣陪着谭盾和比尔盖茨的母亲一起去敦煌,比尔盖茨母亲与敦煌有一个项目——“盖蒂”基金会,包括防沙治沙,弘扬保护研究等内容,此次促成了一次捐赠,当天正好是9月9日,9又是阳数中最大者,莫高窟有九层楼、九色鹿,刘文荣提议九月九日为敦煌音乐节,也叫“九九”音乐节,每年的这一天要在敦煌举办演出。让刘文荣难忘的是,去陪同谭盾一起考察榆林窟的时候,司机带着他和谭盾在茫茫沙漠和戈壁中奔驰,在某些路段,四周连个野骆驼都没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刘文荣对谭盾笑谈说:谭老师,你走下去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谭盾闻听忙喊司机停车,虽然是夏天,但风在呼啸令寒从心头起。在一处残垣出,谭盾说,我要在这建一个风的乐器,专门让风来演奏,是真正的风琴。谭盾又对他讲在墨西哥玛雅所见到的一个风笛老人的故事。
致力于复制各种古老乐器
刘文荣原主要为搞理论研究,在谭盾身边的几年中,谭盾多次语重心长让他一生为敦煌事业服务。从为谭盾复制壁画乐器开始,刘文荣开始于民间艺人、乐器工厂师傅等拜师学习乐器制作技术,特别是古法制作工艺。后致力于了复制各地石窟、壁画上的乐器。目前他已经先后复制了敦煌、云冈石窟、西夏等系统乐器五十余件。
刘文荣是一个痴迷于传统音乐的人,他深知传统乐器对中华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他对乐器制作和复制古乐器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他认为乐器的制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同时需要历史、人文、理工等各方面知识,恰在之前大量的理论研究中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喜欢亲自动手制作乐器,从选材到打磨,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把握。他还喜欢以科技的手段复制古乐器,通过AI、CAD、3D建模等研究古乐器的结构,重新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乐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文化。
因此他不断努力,将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投入到复制古乐器的事业中。在刘文荣的眼中,乐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乐器制作的艺术和古代音乐文化,让乐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3年4月,刘文荣策划的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在南艺举办,来自中国乐器协会的领导参观了刘文荣负责的乐器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他近年来复制的各种形制的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中国乐器协会王世成理事长给于了很高评价,并题“弘扬传统文化”给于勉励。同时,乐器博物馆作为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阅读中心“四美四育”体系之一,接待了中央、省市多位领导与团体,均给于了充分肯定,认为对弘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文化自信自强与复兴,铸就文化新辉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刘文荣不仅善于动脑著书立说,也善于动手制作乐器。至今为止,他已经获得了22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作为音乐学优秀博士,艺术学优秀博士后,刘文荣现在担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乐器修造系主任、挂职副院长、乐器研究所副所长,南京艺术学院乐器博物馆负责人,兼任几所高校外聘教授,几所乐器龙头企业技术顾问,他还获得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社科优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校级、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负责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国民族古乐器复原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应用”负责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成果多次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学士、硕士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奖次。
目前刘文荣出版专著中《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与音乐》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与谭盾合著《敦煌音乐地图》获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西夏乐器研究》获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
在认识刘文荣的许多年里,他谦逊平和,毫无狂傲之气,他也从未提及自己在学术上取得了多少成就。直至他递给我一份简历,我才惊讶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学者,竟然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他的简历,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他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的每一部专著作,都是他辛勤付出的结果,都是他智慧的结晶。在与刘文荣的接触中,你会发现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乐器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他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的力量。他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份钟爱的事业,他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证明。这就是刘文荣,一个为了学术和艺术不懈努力的人。刘文荣跟我透露了一个梦想,就是把陈旸《乐书》中所提到的乐器先以科技的手段3D扫描立体呈现出来做一展览,再逐渐全部复制出来以实物展览。他也叹气,这是一项大工程。从他的眼神里,仿佛已经看见了远方……
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刘文荣的成就会更加辉煌。他的创造力如同井喷无法遏制,他的学术研究,他的古乐器复制之路,他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复兴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转自《乐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