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木盈公子
文/木盈读书
酒桌文化从待客之道变成了如今有着各种特殊意义的“酒局”,或是打着“回忆青春”口号的同学聚会,又或是推杯换盏间的利益交换,聚会不再是单纯的聚一聚,聊天也不再是单纯的联络感情——聚会之妙不在聚,而在局。
参加小打小闹类的聚会无可厚非,但有的聚会却是张着血盆大口的“陷阱”,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参加这两种聚会,没有好处。
一:鸿门宴:明知对方不安好心的聚会项羽在鸿门设宴,意在刺杀刘邦;刘邦偏向虎山行,意在韬光养晦、厉兵秣马,最后项羽不费一兵一卒取下关中,并彻底击败了怀王,而刘邦则是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看似双赢,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项羽是因“不杀刘邦之仁”而失去了天下。
如今自然没有那么多的“天下”要争,但生意场、职场上的硝烟却从来都是无休无止的,当明知对方是不安好心、又积极邀请你前往参加聚会时,你会选择做项羽还是刘邦?
某平台上有网友提问:该不该原谅故意的伤害?评论区高赞回答道:相比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应该拥有规避风险的智慧。
套在这个问题中就是——无论你是否拥有如项羽、刘邦那般的大智慧,都不应该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
规避风险用古文来说,就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想要解译这句话,需得放在全句中来看:“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它的意思就是在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敌对设局,粉墨登场,犀利打脸,这是爽文里常见的场景,然而现实生活里并不会有任何试错的机会,哪怕你双商再高,打的也是一场无准备的仗,而你的对手则是潜伏在暗、知己知彼——你根本意识不到“坑”在哪里。
虽然不能预判对方的每一个步骤,也无法追根刨底问出理由,但清楚这是一场鸿门宴,明白对方不安好心就已经足够了,作为一名理智的成年人,你理应去避免这些不必要的伤害,不去参加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周瑜宴请蒋干:明知熟人有求于你的聚会很多人都知道“鸿门宴”的典故,但“周瑜宴请蒋干”却是少有人知——这是历史八大饭局中最坑人的一场。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有意劝降周瑜,正好蒋干是周瑜的同窗,所以毛遂自荐,前往东吴。周瑜是何等人物?一听说蒋干前来,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厉害,吩咐众将将计就计,设宴款待蒋干。故事的最后,曹操不仅没能如愿劝降,还被周瑜的一出反间计闹得吃了一场败仗。
参加这场心理博弈的从始至终就只有曹操和周瑜二人,蒋干自以为自己是一枚杀手锏,不料只是一枚用之弃之的棋子,既讨好不了曹操,又断绝了与周瑜的同窗情谊,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在用上帝视角来看这一场戏,所以才能理直气壮地将蒋干评价为“蠢材”,可在现实生活中呢?
像曹操这样明面上的对手不足为虑,而像蒋干这样打着同窗之情名号来谋私欲的,才是真正的防不胜防——你和他讲情谊,他将你卖得一干二净,纯属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古人有言:“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
老虎和猎豹,这都是凶狠残酷的生物。但它们与人心相比,却还是显得特别渺小,特别微不足道。
大多人都觉得,这世间最坏的人,是那些不熟悉的外人,但现实却是,在如今这个社会中,比外人还要可怕的,是我们身边的熟人。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小说故事中,熟人“作案”的情节早已是司空见惯,或是出于利益,又或是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并不会顾及所谓的情谊,而待你吃亏上当后,他们又会愈加决然地落井下石,原因无他,他们知道刀子往哪里捅最痛。
最为关键的是,这类人还有一记损招:当你识破他们的伎俩后,他们又会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逼迫你不得不同意他们的请求,而聚会就是他们的主战场。
借联络感情之名,在推杯换盏间给你戴高帽子、让你下不来台,最后又以“我们那么多年的感情……”为托词,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此时的你再想抽身,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很少有人能直接识破他们的诡计。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和这样的熟人打交道,需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当然,你也有更直截了当的方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给他们近身的机会,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决定要不要参加聚会之前,聪明人只会思考这两个问题:感情和利益关系。
前者无外乎就是聊些学生时代的事儿,如果聚在一起只是单纯地为了炫耀、回忆青春,那这样的聚会去或不去都无可厚非,而后者则是暗藏着利益需求。
倘若求人办事直接贸然登门,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攒局吃饭聊天,再联络就会显得自然、亲切得多,毕竟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但酒局除外,许多不好说的话,酒过三巡后,都会顺畅了许多。
面对这类聚会时,你只需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同样的需求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明知对方不安好心、熟人有求类的聚会,哪怕利益再大、情谊再深厚,也切忌不要掉以轻心,妄图以大博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