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大能力是什么?心理学什么是自我效能理论

人气:206 ℃/2024-08-20 02:27:58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即期待。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不同,班杜拉没有把强化看做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他承认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他同时认为,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班杜拉认为,期待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期待即结果期待,即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另一种是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显然,自我效能感产生于某一活动之前,是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进行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的成败经验。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身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这种效能感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与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如果个体观察到与个人能力或水平相当的示范者成功完成了某项任务,自我效能感也会增强,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类似的任务。

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有二:

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个体通过与示范者比较,参考其能力及表现来判断自身的效能。

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个体可从示范者的表现中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 进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2)个体的归因方式。

成败经验对效能期待的影响还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将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等)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