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传得有这样一句古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意思是说即使是年景不好,只要你掌握了一门手艺也不会被饿死。早些年,在农村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如果能学到一门手艺,无疑是除了读书之外最好的营生之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以前的很多手艺人面临尴尬的境遇,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中。
01.骟匠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农贸市场欠活跃,每家每户都盛行养猪。仔猪养到2个月左右的时候,逐渐到了生长发育期,为了保证仔猪快速生长和肉质味美,避免一些危害激素的产生,这时需要给仔猪做绝育手术。每年二至三月之间,骟匠敲着小锣走村窜户,常常被村民们请到家中给小猪进行阉割。阉割一只小猪需要10分钟,单价要2元钱左右,一天下来挣个几十元钱几乎不费力气,生意好得不得了。
现在,农村养猪的人家越来越少,骟匠的活儿没有以前那么多。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很多养殖场里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刚出生的仔猪做绝育手术,于是,骟匠这门手艺逐渐消失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02.剃头匠
以前,农村集市上的一角,几个剃头匠,几把椅子,围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剃头师傅工具很简单,一把手推剪子,一把剪刀,一块围布,大抵要不了多少成本。每逢星期天,农村孩子们由大人领着赶集,孩子们头发长了自然是要理的,剃头匠师傅们有时忙不过来,好几个人在排队等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理发已经不再找剃头师傅,集市上好像忽然多了好多家美容美发的店面,小孩子到了该理发的时候,大人们总是领着孩子往理发店里去了。他们都说,理发店师傅的技术比剃头匠好多了,理发店用的电推剪子不咬头发。
03.弹匠
小时候,每到秋天,等到庄稼人秋收结束,村头的那片空地上,总能见到弹匠师傅支起的棚子。弹匠师傅们为村里人弹制新棉被或翻新旧的棉被,村里有不少人家会在入冬前赶制新棉被或把家里陈旧的棉被拿出来请弹匠师傅们翻新。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床新的棉被在弹匠师傅的精心弹制下诞生了。新弹的棉被,不仅松软许多,而且更加暖和了,全家人都会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我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弹匠师傅再也不走村窜户了,村里人做新棉被或者翻新棉被,都必须到集市上去赶制。手工弹棉逐渐被弹花机所代替,制作棉被所需要的棉花被各样腈纶、化纤所代替,传统手工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04.瓦匠。
早些年,农村的瓦房需要砌砖、盖瓦。农忙时节一过,村里的瓦匠师傅们开始干活了,无论哪家的房子漏水厉害还是墙体不牢固,都会请瓦匠师傅们修葺一下。瓦匠师傅站在屋檐下向屋顶一瞧,找出漏雨的地方所在,借助楼梯爬上屋顶,在屋梁上来回翻腾,过了好长时间,才能把屋顶的漏水的地方修补好。
钢筋水泥普及以后,人们不再偏爱瓦房了,很多人家新盖的漂亮的楼房,都是用水泥和钢筋结构的混凝土屋顶,既牢固,又美观,家里收获的庄稼还可以放在房顶翻晒。瓦匠师傅们也紧跟时代的发展,大多转行做了建筑工人。
05.木匠
木匠师傅在农村发展时间恐怕较为长久。在以前,木材是建筑房屋的主要材料。如果有一栋新修的房屋,主人家必须为每间屋子定做门和窗,这个差事就落到木匠师傅的肩上。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农村建房的人家比较多。那时,人们对铝合金的材料购买能力较弱,再加上人们对传统门窗的钟爱,很多木匠接到很多的活,生意好得不得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属材料的普及,铝合金制造的门窗逐渐被大众所认同,木匠师傅的活越来越少。但木匠师傅相对于同行业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幸运的,木匠师傅多年的经验让许多家具生产厂家刮目相看,木工应该是传统手艺人中还能靠传统手艺养家糊口。
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艺的继承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大家认为,我们还有那些传统手艺正逐渐消失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