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湖羊
湖羊原来叫做胡羊,源于北方蒙古羊,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历史资料记载,南宋迁都临安,黄河流域的居民大量南移,同时把饲养在冀、鲁、豫的“大白羊”携至江南,主要饲养在江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流域一带。又据宋《谈志》记载,原先湖羊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部的安吉、长兴等县,后来逐渐由山区移向平原,由放牧转入舍饲,经过人们长期驯养和选育,逐步形成了湖羊品种。
21世纪以来,羊肉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价格也不断攀升,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养殖不断发展,湖州湖羊产业发展迅速。湖州多次举办湖羊文化节和赛羊会,湖羊文化得到了弘扬。南浔区练市镇被授予“湖羊文化名镇”荣誉称号,长兴县吕山乡被授予“浙江湖羊之乡”; 2015年长兴吕山湖羊获得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称号,德清新市湖式剪羊肉被编入了《中国名菜谱》, 湖州练市镇荣膺浙江省餐饮协会颁发的“红烧羊肉第一镇”美誉。
湖州太湖鹅湖州太湖鹅在本地饲养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湖州府志有记载,书法大家王羲之任湖州太守,一个“鹅”字令湖州太湖鹅家喻户晓。湖州建旺禽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建良介绍,湖州太湖鹅在南浔养殖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沈家,当时养鹅主要作用是夜里户警报讯。“目前合作社湖州太湖鹅养殖农户有1600户、饲养湖州太湖鹅数量已达1万羽。由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
太湖鹅体态高昂,体质细致紧凑,全身羽毛紧贴。肉瘤圆而光滑,无皱褶。颈细长呈弓形,无咽袋。从外表看,公母差异不大,公鹅体型较高大雄伟,常昂首挺胸展翅行走,叫声宏亮,喜追逐啄人;母鹅性情温驯,叫声较低,肉瘤较公鹅小,喙较短。全身羽毛洁白,偶在眼梢、头顶、腰背部有少量灰褐色斑点;喙、胫、蹼均橘红色,喙端色较淡,爪白色;眼睑淡黄色,虹彩灰蓝色。雏鹅全身乳黄色,喙、胫、蹼橘黄色。
太湖鹅已有1600多年的饲养历史,是湖州市仅有的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为保护性开发太湖鹅畜禽遗传资源,建旺禽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分站,积极开展资源保护、遗传育种、繁育推广和开发利用工作。在饲养过程中,根据对太湖鹅活体保种效果影响较大的群体规模、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留种方式、0制度与世代间隔等因素,进行统一规划和保种。
菱湖青鱼干青鱼干是湖州菱湖一带的特产,一般在苕溪水里生活,其肉质细嫩、鱼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比较高,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容易消化吸收等特点。在湖州一带,不少渔民会在自家院子里晒青鱼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鲜活的青鱼晒干储存起来。如今,新鲜的青鱼通过现代工艺进行加工,被精心腌制烘干,且被包装成精美的礼盒装。
“由于青鱼为食肉性鱼类,腌制加工后的鱼干别有风味,鲜香可口。”陈先生说,现在湖州的青鱼干已从渔民们自己腌制晒干,变成了规模化加工。工厂的收鱼工会定期从渔民那里收购新鲜青鱼进行深加工,经真空包装后推向市场。
南浔双交面南浔双交面为江南古镇的一个特色小吃。在南浔泰安桥堍,近年来颇负盛名的交头面,有卤汁、牛肉、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南浔双交面的制作特点,一是生面质优,由于经过多道加工,所制面条比一般面条细、韧、爽、滑;二是面交头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酥肉的制作是:拣五花肉置火上焖烧六七个小时,然后切块即成,故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又香又酥。爆鱼的制作是:专挑四至五斤左右活草鱼剖杀、洗净、切片,然后用酱油、盐、酒拌浸四五小时,捞起晾干,再下沸油锅熟,加味精、糖等佐料煮烧而成,故色泽乌亮,鲜而不腥。
南乳焖肉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南乳焖肉色泽鲜艳,乳香酥糯米,蔬菜碧绿,乳肉红润,别具特色。将条肉刮净,洗净后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在沸水中稍氽,捞出再洗净,与葱结、姜块、绍酒、酱油、白糖、红乳卤一同入锅,加水200克,小火焖烧约半小时,捞出葱姜,再将红曲粉用少许水调汁入锅。
继续烧约半小时,起锅入碗内,加盖上笼用旺火蒸烂为止。将南乳肉从笼中取出,滗去卤汁,覆在腰盘中间。热锅加猪油,放入绿菜,加盐,味精,炒熟起锅,沥干水放在肉的两边,再将南乳肉汁入锅收浓淋在肉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