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本轮强暴雨中,位于永定河之上的卢沟桥安然无恙。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经过3年修建,于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建成,距今已有831年历史,名列中国四大古桥(广东潮州广济桥(湘子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卢沟桥、河北赵县赵州桥)之列。
建成之初,这座桥一度被金章宗定名“广利”。后来,由于广利桥横跨于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之上,随即改名为卢沟桥。
卢沟桥是一座石造联拱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全长266.5米,宽7.5米,有桥墩10座,共11个桥孔。
800多年来,卢沟桥经历过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目睹过众多沧桑故事。
卢沟桥上,留下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经过4年漂洋过海的艰辛漫长旅程,于1275年到达当时元朝的都城。此后,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遍访中国许多地方,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书里,马可·波罗以自己17年所见所闻,描绘了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很广,对15世纪末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引发了地理大发现。
马可·波罗也曾经拜访过卢沟桥。他笔下如此描写卢沟桥:
“离开都城十英里,就来到了一条叫作白利桑干河(即永定河)的河旁,河上的船只载运着大批的商品穿梭往来,十分繁忙。这条河上有一座十分美丽的石桥——卢沟桥,恐怕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那时候卢沟桥有多长多宽呢?
“桥长三百步,宽八步,即使有十人在桥上骑马并行,也不会感觉狭窄。桥身有二十四个拱,由二十五个桥墩支撑,桥拱与桥墩都由弧形的石块砌成,显示出高超的建造技术。桥两侧用大理石片和石柱各建了一道短墙,气势十分雄伟。”
桥面又是什么样子?
“桥的上升处比桥顶略宽些,但一到桥顶,桥的两侧便形成直线,彼此平行。在桥面的拱顶处有一个高大的石柱,矗立在一个大理石乌龟上,靠近柱脚处有一个大石狮子,在柱顶上也有一个石狮。桥的斜面上,也有一根雕有石狮的美丽的石柱,和前面石柱的狮子相隔一步半,全桥各柱之间都嵌有大理石板。这些石板与石柱上那些精巧的石狮,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这些短墙,可以防止旅人偶然失足落水。”
马可·波罗笔下的卢沟桥,与现状的卢沟桥有些不一样。因为从元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曾经对卢沟桥进行修缮和保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段文字,想象当年卢沟桥的雄伟、美丽。
《马可·波罗游记》流传到欧洲后,欧洲人将卢沟桥称为“马可·波罗桥”,可见马可·波罗这段文字的影响力。
卢沟桥自建成以来,由于结构坚固,技艺高超,虽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修建,只是部分或表层修缮。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工匠曾经奉旨拆开桥的表层,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总之,就是这座桥的内部结构极为坚固。
乾隆皇帝感叹说:“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意思是,这座桥如果不是古人精心打造,建造坚固,恐怕是保存不到今天的。
他在感叹之余,挥笔写下《卢沟桥》五言律诗,还在卢沟桥东头立下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时间来到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诡称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人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
800年卢沟桥,见证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抵御外敌的悲壮历史。
作为8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1961年,卢沟桥和相邻的宛平县城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卢沟桥不再承担交通运输任务,告别了昔日车水马龙的场面。
如今,卢沟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前往打卡,看一看800年老桥的不老风姿,听一听她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