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差生更需要好老师?教师需要多些常识认知

人气:391 ℃/2024-07-20 01:11:32

原创:汪智星

上周,去南京开会参观了一所学校,学校里的青年教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数学课。课堂上,用到了红薯的素材。整节课上,老师讲到红薯,都称“山芋”。直到图片上出现红薯的图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山芋”就是红薯呀!当然,教师说山芋也没错,红薯也称山芋,番薯。

为什么会用到红薯的素材呢?源于这所城市学校拥有一片特大的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春天,同学们在地里种下红薯藤;秋天,便收获了许多红薯。面对这么多红薯,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着如何出售呢?这不,就成了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太关注数学课如何教,只是隐隐担心学生能不能分清这是红薯。他们会把萝卜当红薯吗?会把芋头当红薯吗?会把地瓜当红薯吗?若是在这些常识上出现错误,岂不闹笑话!当然,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八年前,我在井冈山上参加省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返回途中,跟省城的名师们不期而遇。清早,我们坐在井冈山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早餐店吃早点。这时,一只大公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那家伙!可派头了!瞧!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这不正是威风八面的“大公鸡”的最佳写照吗?

没想到的是,省城的一位名师质疑着:你们觉得这是一只公鸡,还是一只母鸡呢?听完她的质疑,我有些愕然。不会吧!怎么省城的老师连公鸡还是母鸡都分不清呢?要是在乡村,岂非成为笑柄!后来,想想也是,省城的老师从小就没有养过鸡,即使吃鸡,那都是菜市场宰杀并清洗干净的“鸡”。对于他们而言,见到这真实的鸡就是很稀奇的事,至于是公还是母自然分不清。

无独有偶。过年回家,村里有一帅小伙娶了一上海靓女为媳妇。清早,我们站在村头的平坦地上闲聊。平坦地边沿堆了许多村民从山上砍来的青翠色竹子。这时,只见这位上海媳妇瞅了瞅脚下的竹子,疑惑地问:“你们这里的甘蔗怎么是青翠色的皮,而且这么粗,上海的甘蔗都是紫红色的皮。”这时,闲聊的人们都差点笑喷。当我们告之,这是山上的竹子时,上海媳妇又吃惊地问:“竹子的皮不是土黄色,怎么是青翠色的?”大家面面相觑,望着一脸疑惑的上海媳妇傻笑。

常识,这些都是“常识”。有哪个乡村学生不认识公鸡或母鸡,分不清甘蔗和竹子,更何况是成年人,可是,就是这些连乡村学生都能清清楚楚了解的常识,从小生活在省城或国际大都市的成年人竟如此“张冠李戴”。

正因为如此,上述例举,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当下从小生长在城里,并在城市里从教的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包括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不断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着“传道、授业,解惑也”。否则,当我们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当老师面对跨学科教学时,那些自然常识、科学常识,往往就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绊脚石”。

当你直接把错误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当你们把自己以为是正确的“错误”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可能会影响这一代人。

你知道红薯藤的最大用途吗?红薯有哪些用途吗?红薯是插种红薯藤还是种小红薯的吗?你知道红薯藤的种苗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牛会游泳吗?猪会游泳吗?狗会游泳吗?老鼠会游泳吗?……

你知道竹子什么时候长冬笋吗?什么时候长春笋吗?你知道冬笋没有挖到,它会怎么样?……

你知道甘蔗有哪些种类吗?你知道甘蔗的用途吗?你知道甘蔗是如何“储藏”到冬天,或是第二年春季的吗?……

你知道今年南昌的桂花为什么开得比往年要迟些吗?……

作为教师,最大可能地懂些常识,并在学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常识,能让我们的学科教学更精彩,更有趣。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