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见过世面?小学老师的一段话道出真谛:
你以为你穿过几个名牌,穿个进口鞋子就叫见过世面?你以为出过几次国,吃过几次西餐就叫见世面?
我告诉你,就你这样的到了农村,韭菜和小麦你都分不清,鸡蛋多少钱一斤,大米多少钱一两,你都不知道,就你这样还见过市面。
这个世界有很多面,不是你盯着的那一面。你在罗浮宫欣赏艺术品,那是你的市面。放牛娃在山上奔跑,那是他的世面。真正没见过世面的是,你指责放牛娃不懂艺术,放牛娃指责你不懂放牧。
城里的孩子见过高楼,乡下的孩子见过满天繁星。那所谓市面只不过是世界的一面,谁又比谁更见过世面,市面不就是坦然的接受这个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吗?
我们很怕被人说没见过市面,出国旅游、滑雪、潜水、山珍海味、北上广深这是市面。楼下散步、路边小摊、农田村野就不是市面了吗?
普鲁斯特因为哮喘从未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的他写出了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康德是一个医生,没出过村的小镇青年,没见过世面的他,成为影响世界哲学发展的思想家。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见没见过世面,而是能不能透过世界的另一面,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罗翔老师曾说过: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是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蠢,他只是不太理解。
所以真的是希望各位同学,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能够本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不要带有知识的优越感。
说实话,当你走的地方越多,你就会走出这样一种地域的偏见。当你的书读的越多,你也会慢慢走出这种时代的偏见。
你会承认你自己是一个很浅薄的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说白了就是浅薄。但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浅薄,都以无知当做有知。都以懂一点皮毛来当做深刻,但是我们真的如此的浅薄。
见过世面,有四层。
第一层,知道天有多高。
知道这个世界的顶点在哪里,最好吃的食物,最贵的衣服,最富有的人,最奢华的生活是怎样,最远的地方有多美。
大部分人的“见过世面”停留在这一层。也最简单,只用抬头往上看就可以了。
第二层,知道坑有多深。知道这个世界最深的坑在哪里,最穷的地方,最黑暗的人心,最贫困的家庭,最阴暗的角落有多么潮湿。
到这里,已经大部分人做不到了。因为黑暗的地方无法远观,需要身体力行的走下去,待在别人的泥沼里去体会他人的苦难。
知道这个世界的下限不是教科书上写的应然,而是人间烟火中那些走投的无路实然。
第三层,知道我在哪里。天高三万丈,地深三万仞,人身7尺不足,我们在这天地之间处于何处?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难,因为我们会被自己迷惑。
我们有时候会被眼前的成就而膨胀,而忘了自己只是站在高处并不会飞翔;有时候又会被身边的困顿打压盲目自卑,对那些生活在世界更底层的人视而不见。
“知道我在哪”,其实已经解答了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之一。“知道我在哪”,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起点,同时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边界。
人生不再会盲目追求虚妄,亦不会随处自我放逐;
不追求最高,不自暴自弃,知道用怎样的力道生活,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结果。
这样的人已是开了天眼,得了大智慧。万里挑一。
第四层,知道世界还有左右。
这世界不只天高地迴的上下之分,还有三千大世界的芸芸众生。
这个世界不只有高矮,不是一维的一条线,而是无穷大的三维世界。
这世界所有众生皆不相同,他们不在我们上下,而更多在我们左右。每一种世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阴暗和美好。
充分包容每个人的不同,充分理解每一种存在,为他人的欢喜而欢喜,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
不再追求高矮,而去追求阅尽这繁华世界,沉浸于人间烟火,普度众生。
尽量向上看的足够高,尽力向下走的足够深,尽我所能心如明镜知道自己在哪,尽心理解左右芸芸众生。能做多少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