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迈像
王迈一生身体力行“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的人生箴言,以刚正敢谏、策论直切政弊闻名于史,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赞誉“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他也是诗词大家,刘克庄赞誉他“云烟生笔”、“数人物,方今第一”。
王迈(1184—1248),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南宋兴化军仙游慈孝里牛歇山下黄岭人(今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伍狮村),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官潭州任观察推官(今湖南长沙)、浙西安抚司干官、南外睦宗院教授、秘书省正字、漳州通判、吉州通判,知邵武军,卒封司农少卿,分别入祀莆田、仙游乡贤祠
廷试高论,初政有声
仙游园庄镇
王迈父亲王鉴,虽进士及第,却仅官终古田县主簿(今属福建),卒赠朝奉郎,因而王迈曾自称“我出寒素门”。他自小聪明好学,“幼颖悟强记”,少有才名,慷慨有志,博通经史,学识大进,年方十一、二岁就已下笔惊人,乡贤傅诚说他“他日必以文名世”。
嘉定十年(1217),王迈以甲科第四人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三岁。他的文章在晚宋的奏章疏议中,文笔堪称上乘,同邑刘克庄赞其为“天下隽人也,其文字脍炙人口,其论谏雷霆一世”,比如本次廷对策论,王迈即宏论“圣学”与“圣治”的关系,强调帝王不仅应终身求治于学,以获知治道之本,更应见之于政治,做到“日新求学之心而施之,治者亦必日日新又日新”。针对圣策”,从十个方面引经据典,直指政弊,深入论述治国策略,词锋凌历,说理深刻,洋洋八千言,充满批判革新精神,显示其高明的政治见解,擅于论辦的才华与直言不讳的个性。刘克庄写诗赞叹:“策好人争通,名高士责全。”
王迈进士登第后,初授潭州观察推官。为官诚信廉谨,抚民以仁,执法公正,锄强扶弱。时任礼部尚书的易祓,警告潭州人士说:“此君不可犯。”王迈一贯主张以仁爱抚民,曾写诗给同僚好友说:“今君已得官,一饭必念国。民为国本根,岂不思培植?”还力排众议,强令当地豪绅霸占的数百亩田地退还百姓,受到百姓拥护。他也曾于天基节进献箴言,规谏宁宗谨修“六德”,而以《爱民以仁之箴》居首,反映其居官爱民的理念。
王迈所撰"仁廉公勤"官箴碑
不久王迈调任浙西安抚司干官,其后借调为廷试官。当时,详定官王元春利用职权,企图提高自己关系亲近者的名次。王迈公开在殿上揭发其谋私行径。元春恼怒之下,唆使谏官李知孝,诬告王迈在殿堂出语声高,以至被免官,调任设在泉州的南外陸宗院教授,从事在外宗族子弟的教育。
召试玉堂,阔论楮币
绍定末年,理宗开始主政,重用夺嗣政变、策立自己登基的王府教授郑清之为右丞相,吸收名士担任要职,改元端平,以示更化。丞相郑清之说王迈担任学官,材不尽用,实是屈材。从南外睦院教授召赴都堂审察。端平二年(1235)三月,召试学士院。学士院乃朝廷储才之地公卿、大臣多由此出,但须经策试方可调进。
在论述治理挽救楮币(纸币)泛滥、财用困难的对策时,王迈敏锐破题,他引古据今,考究本末,围绕发行楮币,从军事、人事、时俗等角度论述自己的时政观念。王迈认为:“国贫多,弊始于兵”,应核实并控制军备支出;王迈又指斥朝廷种种浮费奢靡,提出“节省浮费,自宫掖始”。并要求百官减少俸禄,自举所积(自报“小金库”)。王迈进而论及人事对楮币的重大影响。强调君臣应正心诚意,修君德、格君心,并肃清吏德官风。认为贤能的人之所以不能实行正确的主张,就在于奸邪之人的阻碍。王迈的策论,全面深刻,直切时政,受到发策人值学士院赵汝谈和宰执真德秀的好评。当月,王迈担任秘书省正字。
端平二年(1235)五月,宋理宗以乔行简为右丞相,听说将复用原王府辅臣,王迈怀着忠君忧国之心,密硫进谏说:“天下之相,当与天下共谋之”,“古今无忠邪两立之理,若得君子小人杂处于朝,而求天下之治,不可得也”,如果用这样的奸险人物,朝廷的贤臣将被一网打尽,应该“于从臣中,选其负天下重望者,以参政府,此诚强本折冲之急务”。
谏论两相,"敕赐狂生"
端平二年(1235)六月,王迈上殿轮对,焦点仍是理宗的用人问题。王迈以“人主欺天为过之大者,人臣欺君为罪之尤者”立论,引经据典,指摘时弊,列举大臣侍从、台谏省所,人臣相率欺君行径,进而责问:陛下是否如禹王一样厌恶酒肉?如汤君一样不近声色?
王迈又当面揭发乔行简弄权误国的事实。并批评理宗纵容宰相史弥远专权擅政。理宗说:“朕当戒谕二相,使之同心协力,共济国事。”王迈告诫说:“若不戒饬,恐成朋党之风。”理宗回答说:“朕任清之甚专,但以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理,故以行简辅之。行简之用,断自朕心。”
王迈还专论对将、相的任用问题,列举德业表现,具体推荐将相之人选。提醒理宗防止“群小能移相权、夺帅权”的历史教训,强调说:大臣协和,则贤和朝而物和野,天下之福也。防止执政不和,而有司不和,而万务不治的局面。
由于王迈轮对毫不留情,直切政弊,理宗恼羞成怒地说:“此狂生也!”言官以其“论边事言过其实”,疏弹免职,王迈被贬为漳州通判。恰如王迈自己所预料的,因尽忠职务,“苦语忤时,自掇罪戾(自取罪责)而去”。王迈归乡里后,自称“敕赐狂生”。他曾经写诗自嘲说“未知死所先期死,自笑狂生老更狂。”但人们从王迈的“狂”中,看到他的大忠大勇。
王迈倡建仙游园庄庄山书院
庄山书院内景
十年后王迈六十一岁生辰,刘克庄作词《贺新郎》,记其事与王迈其人其性,词云:“万字如针缕,忆王郎,丹墀大对,气为文主。贵近旁观俱失色,仰止如天圣度。笑杜牧,成名居五。晚面清光犹苦谏,似封人,恳切言君母。谪尘世,错行路。当时宜和薰风句。又那知、青云一跌,被才名误。输与灵和殿前柳,柔软随风学舞……”
密疏苦谏,直指君失
仙游王氏宗祠
端平三年(1236)九月,明堂祭天礼毕当晚,雷雨大作。理宗视为异象,诏令求言,“推究致灾之由,敷陈消变之策。凡朕躬过失,朝政缺违,悉意以言,靡有所讳。”王迈跪诵感泣,怀爱君忧国之心,苦思多日,直抒草疏密奏。
王迈指出,雷发异时,是皇天宁考积(宋宁宗)怒之后泄,认为陛下获怒之端有六:故王(济王赵竑)之冤未伸,弥远之罪未正;大臣立党相倾;兵端一开,民祸罔极;宫室恩礼过隆;权度不审,以私灭公,以恩夺义;巨珰(宦官)辄进淫巧。对于解怒之道,王迈指出:要审于择相,谨于用权,应“以伸故王之冤、正弥远之罪为第一义也”。
王迈密疏,洋洋三四千言,直指朝政之失,言在朝公卿之所难言,自认“冒进狂言,干犯天威”,再次显示其忠君救国之心,及其练达世务之才、敢言冒进之性。
王迈应诏疏谏,真正做到诏书所说的“悉意以言,靡有所讳”,他提及北宋名臣司马光,于并州通判任上上书宋仁宗,言在朝公卿所难言者而言之,仁宗不以其位卑言高而罪之一事,希望能得到理宗的宽容。不料接连遭受御史弹劾,理宗亦食言不救,以非所宜言之罪,连削三秩。这就是朝廷对王迈“愚忠”进言的回答。
淳祐元年(1241),担任吉州通判,淳祐七年(1247)夏,王迈出知邵武军(今属福建)。当时郑清之再度担任丞相,召用王迈,王迈力辞,朝廷给予祠禄奉养。王迈因祖屋焚毁,借居城中驿舍,泰然处之,每日与门生故人登临乐饮,后因病去世,年65岁。理宗临朝悼惜,追封为司农少卿,丞相郑清之也写悼文追念王迈。
诗词文章,后世传诵
王迈著作《四库全书》收入《臞轩集》
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交游广泛,所交之人多是才华横溢、性情豪迈之人,王迈即是最为密切的一位,他们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龄人,家世相似,父亲都出身进士。他们也师出同门,先后拜入名士真德秀门下。真德秀是当时名儒,王迈与刘克庄的学问思想都深受影响。两人既是文学上的知己,更是政治上的同道,也有着相同的坎坷命运。刘克庄因为著名的“落梅诗案”被一贬再贬,王迈因为冒死直谏,同样饱受贬黜。
两位才华相当、遭遇又类似的天才,都是南宋大诗人,经常赋诗唱和,惺惺相惜。刘克庄认为王迈“云烟生笔”、“数人物,方今第一”。王迈诗歌多忧时之作,有与杜甫诗歌相似的诗史风格,其诗文作品对于晚宋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反映,在晚宋诗坛上达到了少有的高度,在晚宋文坛起到扭转风气、扩大江湖派诗人影响、沟通南北诗风的重大作用。
王迈的诗清朗俊伟,酷似其人,表现出他“刚肠似石那能拗”的性格和“忧国怀家睫不交”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元宵观灯》《感叹时事》《读渡江诸将传》《观猎行》《二月阅邸报》等。
王迈的诗又激烈尖锐,批判现实毫不留情,发扬陆游、辛弃疾作品的优秀传统,反映现实,感慨时事,唱出爱国主义的高歌。比如《二月阅邸报》:“闻道边头数万兵,倒戈归我我遗民。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作为书生,王迈无法亲自驰骋战场,只有把救国济民的思想寄托在满腹经纶的社稷之臣身上。
王迈始终面对现实,勇于干预时弊。《读渡江诸将传》一诗关切国家命运:“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渡江诸将传》是指南宋太学博士、左司谏章颖的《南渡十将传》。
这首诗首句入题,“泪洒”为全诗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许多抗金名将,因为功高招来嫉妒,因为掌握一方军权遭到猜疑。勇如韩信、彭越将军是有的,但是命运却都和韩信、彭越一样。韩信、彭越因为功高被杀。但国家需要的是廉颇、蔺相如等团结一心的将相,抗金杀敌,收复失地。中原不是在天上,怎么会有不能收复的一尺土地?
《四库全书》收入王迈《臞轩集》16卷,其中诗443首,文168篇,词5首,赋3篇。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编选的《宋诗选注》,选取宋代80位诗人的290首诗,其中有王迈3首。钱钟书评价王迈作品依然保存辣性和火劲,处处替人民讲话,不怕得罪上司和同僚,真像王迈自己所说的“生为奇男子,先办许国身”、“入被丞相嗔,出遭长官骂……不曲不圆,不聋不哑”。
参考《宋史》及阮其山等人文字